导读:喜讯!今年6月,又一座历史建筑被上海市列入市民可走进的7座外滩历史建筑之一,它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上海电信博物馆!什么?你竟然还不知道有座电信博物馆?别急,今天上海热线就带你近距离走进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电信博物馆坐落于延安东路34号,系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建造的电报大厦(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展陈面积约三千平方米。
馆内共分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无线通信、长途电话通信、综合荟萃五大展示内容,中国电信业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莫尔斯人工发报到卫星地球站建成,从长波电台开通到移动电话使用,从磁石电话出世到海底电缆敷设,通过各种实物、模型和图片一一展示。 在上海电信博物馆中,有不少珍贵的实物和史料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如1881年3月在上海成立上海电报局时,当时镶嵌在大门门楣上石质招牌原物;一张上世纪30年代“电话分营区域图”,红色的代表租界由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经营,绿色的代表华界由上海电话公司经营。这张图见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无法行使通信主权的悲哀;还有1956年3月,我国在西方技术封锁的恶劣环境下,自行生产的第一台bd55型电传机,这一自主创新成果结束了我国无法自制电传机的历史。
电信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上海电信博物馆中,还有大量的实物让你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摇把子电话机、比砖块还大的“大哥大”、比碗口还粗的铅包电缆,还有用于查号的“旋转档夹”——每一圆形铁架竖着嵌入450片档格片,每一档格片密密麻麻横插42条户名条,虽然查号就像大海捞针,但一个熟练的查号员仅需20秒就能“捞”出用户需要的号码。这种旋转档夹人工查号方式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商上海电话公司一直沿用到1989年,被计算机查号取代也不过20年的历史。上海电信博物馆内,还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站模型,一按按钮,就会响起传呼电话阿姨的温软吴语,让观众惊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信业的飞速发展。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高雅、贵族之身份。
进入馆内,两个字——气派!
高雅而和谐是新古典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可从常见的壁炉、水晶宫灯、罗马古柱看出这是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
上海电信博物馆是认识上海电信发展历史,感悟电信百年风云的窗口,也是青年学生丰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
馆内陈列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有三楼的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无线通信、长途电话通信,四楼的综合荟萃组成,并以珍贵的史图,丰富的实物结合多媒体技术简明地透视出上海电信从起步到壮大的发展轨迹,是上海电信的百年缩影。
室入口处有一尊雕像,这就是“把电报引入中国的丹麦人”(edouard suenson)先生的雕像。
内有表现丹麦国家的装饰符号。上海是中国最早兴办电信的城市,是中国电信业的发祥地和枢纽港之一。
清末,男报务员在发报
莫尔斯电报机是上海最早使用的电报机,包括人工机、韦斯登快机和克利特快机。因三机都用莫尔斯发明的电码符号拍发电报,故统称为“莫尔斯电报机”。
这个可谓是电信博物馆的第一“网红”了,来参观的不少人都争相画面中的人物合影。
中国 上海– 2015年6月11日 ,为庆祝丹中建交65周年,丹麦北欧亚洲研究所将由大北电报公司(大北欧集团前身)编撰的世界第一本中文电报电码书《电报书籍》转赠给上海电信博物馆留存。
作为世界仅存的两本初版中文电码书,丹麦大北欧集团的《电报书籍》以里程碑式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通信史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和丹麦两国在正式建交前友好关系的象征。
通信史厅位于该博物馆二楼,该展览展示中国的通信发展历史,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该场馆汇集了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千余件通信藏品,其中清末的龙图案电话机、韦斯登重锤式电报机、共电式人工交换机等。这些展品与景观、模型、沙盘、绘画、雕塑一起,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通信发展史的完整陈列。
1931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话务员首次用旋转档夹查阅电话号码来回答用户的问询查号,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旋转档夹是按用户分类和笔划顺序排列的完整的号簿信息单元,记录着当时上海全市的电话号码,话务员在旋转档夹中可查到全部电话号码资料,堪称一绝。旋转档夹在全国通信业电话查号设备中绝无仅有,上海一直使用到1989年5月由计算机自动查号替代。
馆内展示了不同时期使用的电台、真如发信台、收发信设备的发展、卫星通信、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以及集群电话共七个单元。
20世纪30年代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在上海经营电话业务时,线务员外出时使用的是这种特制的大小轮自行车。后面用小轮,小轮上可放40公分左右高的工具箱。工具箱盖成弓字形,目的是雨天外出能尽快使箱盖上的雨水下泻,以起到防锈和保护箱子内工具的作用。
上海电信博物馆的建设历程经过了三选馆址,九易大纲,最终历时五年建成。内有珍贵的通信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图片。
上海电信一贯重视对通信辅助设备的改建,获得累累硕果,如1960年自制成功的电动车去报自动分发设备(俗称“小行车”),改变了报房内部由人工步行将电报分送到各发报点的落后方式,获1963年国家发明奖。
走进上海电信博物馆,领略上海电信历史文化底蕴,感受电信百年沧桑巨变和国家命运、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