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事关1/3的上海人,这件事一定要办好!
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10%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33.2%。
上海的养老服务做得如何?
经过大调研
上海的养老服务又有哪些改进呢?
全市层面:长护险服务对象达14.5万老人
作为一项民生制度,目前,全市已有14.5万老年人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服务数量达到228万人次。
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包共有42项内容,其中27项为基本生活照料服务,15项为常见临床护理服务。
现在一些从事居家照护的护理人员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养老护理岗位的吸引力也相应提升,人员短缺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从世界范围看,长护险制度是当前比较通行、实践效果也比较好的一项制度。
从长远看,作为一项保险制度,长护险的覆盖人群、筹资渠道、筹资标准、待遇水平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关系到这项制度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是必须通过法律来调整这些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的。上海市人大透露,下一步立法是大势所趋。
长宁:打破“围墙”,在社区养老
与老年人口占比高相对立的是,社会养老机构承载力、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的意愿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如何在家庭与社区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在社区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长宁就此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经验。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
“实际上我们现在养老院造得并不少,但其自身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老人的需求也有待满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让社会养老机构资源辐射社区和居家,是长宁的新探索。”
如何把社会机构引入到居家与社区养老
长宁摸索出三种方式
把老人“请进来”
打开社会养老机构的围墙,让现有设施对社区老人开放。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日间照料、护理、助餐、助浴、助医等社区延伸服务,既解决老人日间基本生活问题,也能利用机构设施资源充实精神。
让护理人员“走出去”
打通养老护理壁垒,让居家老人享受专业护理。全职居家养老护理员十分紧缺,但子女、保姆的医疗护理质量难以保证,长宁鼓励民办护理站多元化发展,让专业护理人员开展居家护理,缓解人手紧缺、传播护理知识。
社区养老“谋合作”,利用物业资源发展社区养老。
长宁利用“物业+养老”的模式,鼓励物业利用闲置空间资源和熟悉社区居民优势,建设社会化社区养老机构。补贴激励的同时,鼓励物业利用养老平台做生活服务平台,在养老之外拓展增值服务。目前,仅新长宁集团、万宏集团就盘活闲置资源近30处用于建设各类社区托养设施。
长宁区还在5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创新设立“康养驿站”,配置健康监测与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依托健康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养生知识宣讲及惠民服务,年均服务6000余人次。
浦东:困扰老人4年的养老金问题终于解决了
户籍在金杨新村街道的余老伯由于未能在退休前建立养老金账户,以至于到了退休年龄仍迟迟无法领到养老金。
2014年,59岁的他多次到户籍所在的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查询退休办理情况,因为查询不到他的任何档案信息,无法认定其工龄,而无法办理退休手续,不能享受养老待遇。
今年年初,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在金杨新村街道调研困难群体的过程中,了解到余老伯“退休退不了”,生活失去基本保障的特殊情况。田春华当即联系了对口联系金杨新村街道的市人大代表吕琰,而后者到社区为老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形成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向市有关职能部门反映。
余老伯的困境引起了市人保局的注意,决定将其作为“大调研”中的一个特殊事例进行专题研究。根据他们的发现,余老伯因为工作曾有中断,中间有段时间没有缴纳社保金。
今年5月9日,市人保局来到街道召开专题会议,认为余老伯未能获得退休养老待遇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会议初步明确,通过一次性补缴的方式解决余老伯退休养老金事宜。
然而,方案形成了,要余老伯一次性拿出一大笔款项却并非那么简单。
为此,从关心社会沉默的弱势群体角度出发,金杨新村街道、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多家单位一起为老人解决部分资金。
目前,困扰余老伯4年之久的养老金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随着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走高
市民对养老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老人们往往因为
行动不便或者缺少发声渠道
而成为被忽略的“少数”
如何关心好照顾好他们
是大调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关于城市养老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欢迎留言!
本文综合自长宁区、浦东新区、看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