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开启垃圾分类"智慧模式"
2018-9-19 10:38:46发布87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近日,家住彭浦新村街道银都一村的张阿姨代表小区全体居民向志愿者们送上了一面“工作认真,奉献爱心”的锦旗。张阿姨说,这是居民对志愿者们长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力支持。
彭浦新村街道自2015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至今已三年多了。这三年间,居民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的积极配合,智能化的垃圾厢房取代了原先臭烘烘的垃圾房,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而这些,都得益于垃圾分类的有序开展。据统计,截至日前,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发动宣传、引导、培训、现场监督、队伍建设等多项自主分类方式,共计推行分类家庭5万余户。三年来共产生湿垃圾159721桶,垃圾减量率从原先18.14%达到34%,举行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参访活动10次,共举行绿账活动226场,绿账开卡率97.31%,家庭参与11922户,消分率达47%。
多措并举深化垃圾分类理念
起初,很多居民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分不清各类垃圾,这给工作推进造成了一定困扰。为此,彭浦新村街道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爱芬环保”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采取前期走访、实地调研、培训指导、入户宣传、设施改造等方式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意识、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同时,街道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入户发放绿色环保大礼包及环保手册5万多份。社区楼组长、党员代表和积极分子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绿化市容所工作人员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对志愿者、物业、分拣员等具体从事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工作方法,再由这些志愿者在社区内为邻里家庭开展垃圾分类和低碳知识培训,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街道还分批次组织居委会干部和居民代表参加“垃圾去哪里”活动,参观老港填埋基地,了解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全过程。
今年上半年,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开展了线下积分兑换和旧衣物换有机蔬菜、与银都幼儿园共建的“绿色小卫士”和“邀您邀我来分类,齐心聚力共环保”垃圾分类3场主题活动。丰富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参与,场面火爆。居民纷纷表示,垃圾分类关乎每个人,一定要把这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做下去。
“智能垃圾厢房”提高参与度
为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彭浦新村街道采用绿色账户积分换礼品、增设垃圾分类点位、加强基础设施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度。
居民垃圾分类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不同积分可定期去领取牙膏、香皂等礼品。如银都一村设置了“别扔了”可回收驿站,可以回收旧手机、旧衣物、报纸等物品,换取的积分可以直接通过设备换取琳琅满目的物品,大大降低了楼道堆物的情况。据悉,目前这种智能回收箱在彭浦新村街道共有四台,分别位于银都一村、平顺小区、共康四村以及闻喜路935弄小区内。此外,社区内全封闭式无主垃圾堆放点也是小区亮点之一,利用液压机械杆可以完全打开垃圾厢房顶,方便铲车清理垃圾。同时,小区建筑垃圾也进行了有序分类投放。
2016年,结合“美丽家园”建设,街道还对小区内垃圾箱房进行了改建修缮,增添了洗手池、照明灯等方便垃圾分类工作的简单设施,张贴了分类标识,并做好各分类垃圾的物流安排,确保分出来的垃圾得到分类收运、分类处置。
发挥志愿者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彭浦新村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们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行动,带动和感染着社区居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使社区更清洁,家园更美丽,生活更和谐,让社区居民住得更舒心、更安心。
银都一村的朱阿姨,作为一名“社区领袖”在垃圾分类起始最困难的阶段主动担任起垃圾分类志愿者小组组长一职,带领着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在岗位上进行宣传,并养成了“无垃圾不扫码”的好习惯。最初,志愿者们上岗时状态“很不自在”,但是他们的坚持最后感动了居民们,以点带面发动亲朋好友们一起参与垃圾分类,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要争当志愿者,并引以为豪,有些人还和志愿者一起在垃圾厢房前合影留念并转发朋友圈。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