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21年 她孤身在浦东最南边看"风云变幻"

2018-9-18 17:58:16发布109次查看
  上海东南方向约30公里的东海之中的小洋山岛,有一个女人在这座荒岛上坚守了21年。
这里是上海最艰苦的气象站,而小洋山岛气象站的守候者——为浦东看“风云变幻”的人,是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7600多个日日夜夜,她在不足100米的勘测台,记录了2万多次气象观测数据,打破了上海洋山港数据孤岛,为洋山港的航运安全及港区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孤岛与丽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41岁的沈其艳是土生土长的小洋山人,出生在海岛,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1997年,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的筹建和论证,洋山港气象哨建在了离沈其艳家很近的一处高地上。当年才20岁的沈其艳一有空就喜欢去气象哨玩。
老气象员看着姑娘好学,便手把手教她些气象知识,后来沈其艳就被招进气象站工作。
沈其艳最先碰到的就是路途问题。2000年,她和岛上渔民费燕军结婚,生了女儿。2002年,房子搬迁到了南汇,距离气象站40多公里。在东海大桥还没建成之前,每去一次气象站都是一次长途跋涉,路上就要耗上大半天时间。天晴还好,碰上恶劣天气,上班路就是一条险路。
改造前的气象站工作室
   洋山港气象站海拔80米,但爬上去并不轻松。沈其艳和同事们走的“路”,其实就是走多了踩出来的。直到2014年站点改造,才有了水泥阶梯。小道两边野草茂盛,天黑了上下山提心吊胆,这样的山路,沈其艳临产前半个月还照样走着。
2014年以前,站里的很多气象设备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数据记录、上报全靠人工。各种气象仪噐每天要巡视、定期要维护,确保设备标准化及记录准确度。在观测点遇到大雾、台风、寒潮这样的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为了不被风吹跑,每次观测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两个人用绳子绑在一起上坡。
沈其艳回忆:
当年为了配合洋山港建设,岛上居民已经开始动迁,但站点还在翻修没地方住,她只能暂时借住在一户民房的楼梯下,只够放一张床的空间,她一个人爬进爬出,天热的时候被热醒也是常事。
沈其艳还曾遭遇过一次有惊无险的雷击事件。当时她去观测点记录数据,一个雷火球就打在她脚后跟,等她回过神来一看,那片土已经变黑色了。电话机被打坏了,站内的所有设备跳闸了,火花还窜进了房间里,噼噼啪啪特别吓人。沈其艳被雷吓得不轻,但是她更担心的是设备坏了,她说:“数据不能正常传输,就好像要了我的命。”
最难熬的是,在洋山港气象站工作,恍如“与世隔绝”,要耐得住寂寞和经得住清苦。最近的生活区和气象站“隔海相望”。
气象站值班24小时都离不了人,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由于交通不便,气象站的值班一般每10天一轮,沈其艳在岛上一待至少10天,最长一个月。
丈夫的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动力。丈夫费燕军原本在港区工作,因为担心妻子,常常帮忙运送物资上山。2010年,费燕军也加入了洋山港气象站,主要负责海上气象设备的维修。就这样,夫妻二人,共同为为东方大港——洋山港建设和安全生产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洋山港气象站气象观测员这个平凡而寂寞的岗位上,沈其艳坚守了21年,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观云测天,对洋山深水港开发的前期论证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服务保障,更为上海极端天气气象大数据的建立,提供了最前哨的一手资料。
洋山港与气象数据
洋山港如今是位列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大港。在洋山港开发建设阶段,对于气象数据的精准性要求非常高,沈其艳所在的洋山港气象站通过大量气象数据打破了洋山港数据孤岛,为东方大港——洋山港建设和安全生产贡献了一份力量。
通俗点说,洋山港气象站测量气象数据越精准,就可以保证港口的最大利用率,为经济效益助力。而每当恶劣天气来临,比如台风、大雾等天气,洋山港气象站会第一时间提供实测数据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的服务,保证了港区的港务安全。
沈其艳就这样见证着洋山港的从无到有,也记录着小洋山岛的风云变化……
洋山在十几年前还是崎岖列岛中一个不起眼的岛屿,如今已是位列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大港,走到了世界自动化港口建设舞台的中央。
洋山港气象站也从一个只用于观测记录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气象哨,发展成为综合性海洋气象观测服务基地。如今好多数据实现自动观测。
在浦东新区建设的征程中,有多少你家的邻居,这样的人在默默地坚守?让我们一起为他们,为浦东的明天而自豪!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