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甘泉路街道作为试点之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全域化推开探索“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自试点启动以来,垃圾分类的居民支持率、居民投放准确率和垃圾减量率都在稳步提高。
那到底啥是“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呢?快来看图解
那现在,甘泉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呢?快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
棕、黑、红、蓝四色分类垃圾桶
居民区垃圾分类宣传彩绘围墙
是不是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小编这儿还有一组数据哦!
截止目前,甘泉路街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模式垃圾厢房14个,覆盖辖区17个自然小区,8616户居民家庭。试运行以来,湿垃圾累计粉碎减量43838.65公斤,户均减量5.09公斤。
从数据来看,“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已在甘泉路街道取得了初步成效哦!
除此之外,普陀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面还有不少亮眼表现,在今天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普陀区绿化市容局亮出了今年以来,普陀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单”。
全区分类减量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8月,普陀区各项分类减量工作指标基本已完成。其中,两网融合体系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19个,完成率111.2%。分类居住区覆盖户数新增62555户,完成率114.1%,绿色账户新增78760户,完成率98.7%。完成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告知1238家,完成率106.6%;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6次,发放整改单41张,发放处罚单29张,处罚金额22400元。
居住区湿垃圾就地粉碎作业的
二次分类减量工作开展情况
从4月份起,区绿化市容局积极牵头,会同相关街镇和区城投公司,在甘泉、宜川、万里、桃浦4个街镇探索居住区湿垃圾就地粉碎处置的二次分类减量工作模式,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止目前,配置湿垃圾粉碎机的垃圾箱房已建成投入运转17座,其中甘泉13座,宜川1座,万里2座,桃浦1座。另外,甘泉和万里两个街道还有13座垃圾箱房正在建设中(甘泉6座,万里7座)。计划到9月底建成并在30个居住区推行湿垃圾就地粉碎作业模式,湿垃圾粉碎后以0.5厘米以下的颗粒状态流入污水管网。
截止8月底,15个小区共计粉碎湿垃圾67.2吨,最高日粉碎量为2.3吨,减量成效明显。随着湿垃圾粉碎模式的启动,小区居民分出湿垃圾的积极性逐步提升,湿垃圾粉碎减量成效逐步显现。
截止8月底,15个小区共计促进居民交投各类可回收物16.9吨,最高日回收量为0.4吨,每日户均交投可回收物最多的小区是长富大厦,为0.22公斤。
小编从通气会上获悉,接下来,普陀区还将这么干!
区绿化市容局
一是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统筹资源,做好居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居民正确认识湿垃圾粉碎作业模式,提高定时定点投放配合度;
二是提升分类实效。要督促物业履行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要利用好绿色账户正向激励机制,督促居民根据“一严禁、两分类、一鼓励”的要求正确分类,稳步提高湿垃圾、可回收物的分出量,减少干垃圾的产量。
三是建立自查机制。加快建立街镇分类减量实效自查评价机制,通过查找和发现问题,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善工作,提升成效。
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做好全面对接相应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的管理工作,巩固好现有试点小区的湿垃圾二次分拣工作,协助居委物业积极主动做好新增小区的分类推进。
另一方面,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科技运用,实现生活垃圾前端智能回收、中端统一分类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工作模块,加快形成“自觉分类+专业分拣”工作新模式,打造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以及处理、规范运输、再循环再利用、湿垃圾减量全链条的智慧化生态平台,助力普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区城投公司
区房管局我们将加强对物业企业的行业指导。确保居民已分类的各类垃圾得以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另外,要加快对居住区的综合改造,实现雨污分流,为下一步工作的拓展奠定基础。
垃圾分类是利在千秋的行动,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普陀将继续努力,你愿意加入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