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竞竞)“爷叔,侬好。这些垃圾不能混在一起倒,药片纸盒要倒进废纸桶,剩菜剩饭要倒进湿垃圾桶。谢谢你的配合!”在天目西路街道汉中小区新建的智能垃圾箱房前,一名志愿者正在帮助前来倒垃圾的居民“正确分类”。而这个绿植环绕、可用手机扫码的“高颜值”垃圾箱,也是全市首个两网协同干湿垃圾一体化垃圾箱房。
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初,天目西路街道已经实现了26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并且改建垃圾箱房29个、建成了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2个、两网资源中转站1个,在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镇,以及响应环保督查提升绿色理念等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全市首个两网协同垃圾箱房
前不久,一个崭新的“大家伙”出现在汉中小区,路过的居民都要驻足“研究”一番——这正是从前让人掩鼻皱眉的垃圾箱房。
据了解,整个垃圾箱房经过重新设计,升级改造成了“绿萝环保空间天目西路智慧站”,不但屋顶披上了绿植,墙面贴上了瓷砖,还配置了可以热水洗手的水斗和7个颜色鲜艳的垃圾投放口。“和早些年的不分类垃圾桶、干湿分类垃圾箱房相比,这个就是垃圾箱房3.0版本。”华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江子悦介绍说。
记者发现,在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分类基础上,箱房对于可回收垃圾进一步细分,设置了玻璃、塑料/铝罐、废纸、纺织品等类别,把垃圾箱房变成了一个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站。功能也更加智能化。它集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功能于一体。居民可以用手机绑定绿色账户积分卡,扫码扔垃圾。垃圾箱还有满溢报警功能,提醒后台及时清运。
硬件设施的改善,让小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了更高的积极性。一位居民说,以前大家都嫌弃垃圾桶又脏又臭,所以一袋垃圾远远一扔了事。改造之后,扔完垃圾还能洗手,大大提升了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白领志愿者自发宣传分类
天目西路街道辖区共有57幢楼宇、7个市场、3个园区、企业3972家、从业人员50000余人。除了居民小区,企业商户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是重点、难点。街道在开展调研走访工作中了解到,白领对垃圾分类工作非常支持,但是缺乏这方面知识。比如,吃剩下的食物和骨头是湿垃圾吗?一次性筷子是干垃圾吗?透明的米粉盒是要分到可回收垃圾吗?
街道方面利用与楼宇、餐饮单位签订生活垃圾收运服务合同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楼宇宣传活动,发挥楼宇白领、党员志愿者作用,启动了“遇见一小时,垃圾分类我先行”项目,6月率先在嘉里企业中心、机电大厦、洲际大厦、环智大厦启动,然后再逐步推广复制到其他楼宇。街道绿化市容管理所工作人员和楼宇志愿者,利用中午一小时,在办公区域向楼宇物业、租户宣传垃圾分类,进行现场指导垃圾分类。
今年4月,街道着手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启动由天目西路绿化市容管理所对生活垃圾行使核量收费权,通过经济手段,加大了对楼宇、餐饮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力度。
嘉里企业中心有294家餐厅,每天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今年,嘉里企业中心投资引进了现代化的湿垃圾生化处理设备。在b1层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垃圾箱房,餐厅垃圾统一用桶收集后,工人进行分拣,再把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处理设备,添加菌种后,在300度高温下发酵,经过4-5天处理后,就能变成无污染的液体排入下水道。据行政部负责人毛先生透露,安装这套设备后,一天可以处理300公斤厨余垃圾,从源头进行湿垃圾减量,效果很好。
“1+8”联动执法形成合力
街道市容管理所所长王秋萍告诉记者,在“1+8综合管理”的机制保障下,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1”指街道,“8”指的是派出所、城管、交警、市场监管、房办、绿化市容管理所、环卫作业公司、卫生服务中心等8个辖区职能部门和单位。“1+8综合管理”,概括而言,就是街道牵头辖区各职能部门进行服务、整治、执法、教育、宣传等综合管理。
王秋萍举例说,有些商家,对于垃圾分类十分冷淡,拒不执行。单靠绿化市容管理所,可能无法推动。但天目西路街道有“1+8”联勤联动执法,对于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商家,绿化市容管理所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城管部门当场发整改告知单,如果复查还不改正,就处罚。市场监督所也会查看该商家有没有签订餐厨垃圾清运合同,如果没有,则不发放食品安全许可证。这样联合执法,对那些态度顽劣的商家,非常有震慑力。
街道方面表示,下阶段将通过居委或楼组干部“百分百入户”、楼宇定时定点指导监督等宣传方式,提升居民、白领对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感受度,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