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瑛)用技术、艺术和教育的方式开展创意环保,9月9日,由上海自然力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水源地峰会举行。来自中国、法国、丹麦、美国、印度、德国的人文学者、微生物学者等于齐聚上海静安区的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信息中心,开展与世界水源地保护有关的创意环保讨论。
据自然力研究院负责人周雷介绍,中国与巴西等南美国家如何形成新型生态经济联合体,中国三江源水源地如何进行创意保护,永续农耕如何进入中国农村,新能源如何与上海城市化结合,生态保护如何更好利用艺术走进大众,丹麦经验如何与中国城市化建设对接,印度的水文明和现实意义等主题成为此次世界水源地保护会议的关键议题。
本次第四届世界水源地峰会创意研讨研究了中国、巴西、阿根廷、智利、德国、法国、丹麦、印度、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前沿生态环保实践。曹丹为知名国际艺术媒体出版人,长期关注国际社会的生态艺术表现方式,她梳理了欧洲艺术史当中的生态观念和水患隐忧叙事,从文艺复兴的大洪水到菲律宾的脏水水彩画——用污染的河水做颜料创作环保作品,她为在场的社科界、工程学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鼓励专家同艺术家革新生态主题公众传播以及现实解决的创造性。来自法国的城市能源优化设计师桤约瑟介绍了全球城市的“主动房屋”(active house)概念,通过系统的能源设计和空间布局,他们将房子与自然水体结合起来,河水或海水变成整个房子的制冷和取暖能源系统一部分;同时他对中国能源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水电能源的潜在风险提出建议。陈正军是丹麦毕业的水科学博士,他用南京九龙湖的治污实践告诉现代城市污水的处理应该用微生物的思维,微生物是在地球上繁衍了35亿年的“活态污染治理库”,他们庞大的污染处理能力可以把任何污染都降解到,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合理的微生物配比,从这个道理来说,地球自带处理污染的“大肠”,城市管理者首先要在官网排布阶段就要有系统思维,把各种污染物处理在“未污染”阶段——正如中医的未病概念。来自此次会议发起机构自然力研究院院长周雷则从巴西、智利、阿根廷的生态农业、大豆种植、锂矿开采案例出发,通过长达一个月的细致调查,解释了全球生态风险社会如何产生,来自生产地的生态退化、来自城市的生活方式潜在隐忧、普通农作物的水足迹、全球化的生态正义等问题如何关联在一起,他提出只有通过知识的正义,也就是知道全球化的“当地细节”,才能避免以邻为壑,同时在发展自己国家的时候,最大程度避免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