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院士坐镇远程精准指导复杂手术
“动作轻柔一点,越轻柔孩子受到的损伤越小。”10日早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号楼702远程医学会议室内,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对着大屏幕,遥控指挥着远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导管室的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周达新。屏幕上,7岁小男孩心脏室缺,紧张的封堵术正在进行……
远程医学会议室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同时在指导云南当地的另一台肝癌复杂手术。院士远程指导是今年“心·肝宝贝”公益救助贫困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和肝病患者项目的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现场,难度极高的肝右叶巨块肝癌切除手术开始了。樊嘉院士一边紧盯屏幕,一边向记者解释:“患者右叶巨块型肝癌占据整个右上腹,导致显露、分离非常困难,肿瘤紧贴并压迫下腔静脉,手术风险非常大。”大屏幕的另一头,是主刀医生、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黄晓武。
屏气凝神的手术过程中,还能听到监护仪传出“嘀嘀声”。黄晓武与主治医师孙绮蛮、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懿密切配合,在樊嘉指导下,一个个难点被攻克,巨块右叶肿瘤被完整地切除下来,患者平稳度过了手术难关。
另一个大屏幕上,葛均波院士远程指导的“小儿心脏室缺封堵术”已到关键环节。屏幕中,心脏导管在血管中慢慢“挺进”。由于患儿心脏比成年人小很多,手术时需格外轻柔和小心。小患者不比成年患者,整个手术需要全身镇静麻醉,室缺患者存在分流血液更多、压力更高的情况,医生必须“稳准狠”找到左右心室之间的缺损,迅速封堵。“好!可以释放封堵器了。”葛均波一声令下,手术医生周达新稳稳地推动导丝,屏幕上,封堵器像一把小伞一样快速打开,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的血液瞬间没有了。心脏导管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
“心·肝宝贝”公益救助项目由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资助。今年的公益救助对象精准定位在9名6至16岁先心儿童和2名肝病患者身上。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还制定“先学、后教、再做”循序渐进的帮扶模式。截至目前,来自云南共151位心内科医生完成了为期半个月的理论学习班,12位医生完成心导管专项高级进修,仍有5位医生在进修。通过精准帮扶模式,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真正让当地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