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两小区试点生活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
2018-9-7 9:24:21发布101次查看
据浦东新区消息,经过半年多的探索,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在上钢新村街道试点开展的生活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预计,两个试点小区全面实施居民源头分类和二次分拣工作后,高质量湿垃圾占清运干湿垃圾总量将分别达到约20%和30%。
今年年初,浦东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应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要求,在上钢新村街道的济阳一村和德州三村两个试点小区开展生活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模式。
据了解,被列为试点的两个小区均为老式住宅小区,拥有2861户、7300多人,其人口和户数位列上钢新村街道23个小区前三。“由于上钢老小区居多,首先选择在济阳一村和德州三村试点,十分具有代表性,有利于在积累经验基础上,将一体化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小区。”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童轶超告诉记者。
所谓生活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模式核心,是通过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减量、严格监管收运环节和控制处理环节的分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有效分类减量,提高垃圾收运处置规范作业水平,探索更加有效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
为此,浦东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生活垃圾收运处一体化工作小组,首先对两个小区的垃圾箱房进行硬件改造,并于7月全部改建完成。同时,垃圾清运系统也配合试点进行了专门的升级——餐厨(湿)垃圾清运车辆和干垃圾清运车辆安装最新gps定位系统,配备了最先进的车辆称重系统,结合最新安装调试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平台对试点小区每个箱房每日的干、湿垃圾清运量进行全方位跟踪统计等。而垃圾终端处理厂——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也进行升级调整部分称重系统,安排专人对两个试点小区的湿垃圾进行了称重和质量考核,汇总数据反馈给一体化试点小组。
硬件升级了,最为关键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也得跟上。工作小区结合两个小区的总人数、居民文化程度、小区居民对小区内部事务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小区硬件设施等小区基础社情,参考居委会的建议,决定对两个试点小区采取不同的垃圾分类减量推进模式进行试点,其中,济阳一村为“志愿者引导+二次分拣”,而德州三村为“家中源头分类+二次分拣”。
据介绍,济阳一村借鉴国外先进的公益志愿者宣传理念,在居委会积极配合与组织发动下,由本小区居民组成了一支以13人为主的绿色账户志愿者团队,每日定时定点在箱房旁对居民进行投放源头引导和宣传。同时,配合试点期间的二次分拣工作,通过小区保洁员实地进行垃圾分类分拣和破袋操作,以言传身教模式来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德州三村则成立一批由党员、环保理念先进分子和楼组长组成的骨干分子团队,从居民家中源头开始分类。目前,该团队已经扩展到近70人。
为鼓励干湿垃圾分类,工作小组还与物业签订干湿垃圾二次分拣承包合同。试点3个月内,两个小区的干湿垃圾二次分拣工作共分拣出30吨高质量的湿垃圾,平均月产10吨完全符合后端专门处理要求的高质量湿垃圾。此外,小区还开展各类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线下积分兑换、居民实名制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等活动,逐渐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试点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效果初显。据预计,济阳一村和德州三村全面实施居民源头分类和二次分拣工作后,高质量湿垃圾占清运干湿垃圾总量将分别达到约20%和30%。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