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交流会在上科大举办
2018-9-7 11:32:34发布145次查看
“10月,美国波士顿,我们不见不散!”近日,第五届中国地区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参赛队伍交流会在上海科技大学落幕。颁奖典礼上,北京大学代表队拿下了“最佳展示奖”和“最佳海报奖”两项大奖,独占鳌头。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和高中的63支参会igem队伍则整装待发,相约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大赛中,一同继续合成生物学的追梦之旅。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2005年发展成为国际性学术竞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性学术竞赛。近年来,中国参赛高校队伍连年增长,已经占到全球参赛队伍的三分之一,且屡获佳绩。自2016年起,上科大连续两年组织队伍参加igem大赛,2016年参赛的两支队伍拿下一金一银;去年派出一支队伍参赛,斩获金奖、最佳硬件单项奖及四项单项奖提名。
而大赛的中国参赛队伍交流会(ccic),则是由我国igem参赛大学自主发起的非营利合成生物学盛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年。在投票中,上科大高票成为此次ccic的主办方,这也是这一交流会第一次来到上海。有意思的是,今年的ccic,还迎来了5支高中的参赛队。在为期4天的会期里,每一支igem队伍都展示了对于合成生物学的思考,激起了头脑风暴;组委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等专家担任评委,igem组委会核心成员之一米根·利萨拉索女士,还作为特邀嘉宾向参赛队伍介绍了国际igem的发展趋势。
“这样的交流会,真好。”颁奖典礼上,戴着头巾、穿着板鞋,一身运动装扮的张浩千博士,带来了中国资深igem参赛者的珍贵回忆。2009年,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派出队伍,代表中国参加igem,他就是北大参赛队成员。至今他依然记得那次大赛后,交大队员自掏腰包请北大队员聚餐,“那天我饭没吃饱,但这份情谊一直留在心里。”他说。如今,张浩千已是此次ccic赞助商——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现任cto。在他看来,ccic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地区的参赛团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提升的平台,他鼓励参赛者:“把每一次的参赛项目都作为一次创业来看待,看重每一步的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收获。”
“igem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是一块敲门砖,引导我们进入和参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比赛。由此我们爱上了合成生物学,开始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本届ccic组委会成员基本都由上科大在读学生组成,组委会总负责人李佳欣是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在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她既要兼顾繁重的组织会务工作,又要代表上科大参赛,可谓空前忙碌。这位不到20岁的女生,在参与、组织ccic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专业和管理能力的历练,更收获了一份份真情。临别时分,来自重庆的队员特意送来了当地特产,还有人匿名手写了感谢卡,这些暖心之举,都让李佳欣感动不已。
据悉,下月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就将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中国的几十支队伍将根据此次ccic的专家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力争取得好成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