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没万贯家财,却卖房捐资300万助学
图片说明:杨德广与受捐助孩子合影 /校方供图
他不是拥有万贯家财的富豪,却变卖房产,拿出300万元捐赠三所母校,为西部小学生建立“营养爱心午餐”计划,还成立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他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前校长杨德广。由民政部设立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评选结果昨天揭晓,杨德广荣获“中华慈善楷模”称号。
很多人不理解杨德广为什么要卖掉房子,拿那么多钱做慈善,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子女。杨德广说:“我把多余的钱用来帮助最需要的人是雪中送炭,如果送给子女是锦上添花。当然是雪中送炭更有价值。我留给子女的是‘助人为乐’的精神财产,而不是金钱房子等物质财产。我的儿子、女儿不仅支持卖房,而且还参加了我的阳光慈善公益活动。”
他对困难者一直倾囊相助
1940年初,杨德广出生于江苏农村,父母都是文盲,小时候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记得每年三四月份,家中断粮,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求学后的日子更是万般拮据,中学六年,他靠在上海当学徒的哥哥救济,每月只有十块钱的生活费。
在这样贫穷的环境下,他依然没有忘记帮助身边的人。他说,高中时候,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浪潮,他也深受鼓舞,并身体力行,帮助身边的同学。高中的饭票是定量的,每人每月33斤,杨德广考虑到班上高个子男同学消耗更大,他坚持每月省出三四斤饭票给他们,并效仿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悄悄地塞到生活委员枕头底下。
20岁时,他背上装满书和旧衣服的破麻袋,带上家中仅有的三块钱,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他先后任上海高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工作数十年,他深刻地认识到,他从农民的儿子到大学校长,一路走来,离不开身边老师朋友的关爱和帮助,更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他也要把这些爱心回报给社会。
杨德广校长的学生姚栋华说:“2004年春季学期刚开学,我接到了在外地出差的杨老师打来的电话,他让我把抽屉里的2008元拿到学校的教育发展基金去。”姚栋华很疑惑,就跟发展基金的老师打听,原来从2004年开始,杨德广校长在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都要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和爱心基金捐款。每年的植树节也会为绿化捐款,15年来,已经累计捐款10多万元。
2010年,杨德广70岁时,积攒了100万元的书稿费和讲课费,想要全数捐赠给三所母校,但是每所母校只能拿到30多万元,还是太少了。为了实现自己立下的给每所母校捐100万元的目标,杨德广在2010年卖掉名下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筹措到200万元。“我当时有两套房,卖掉一套,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买个别墅,我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我认为最开心的事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三所母校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受助。每次颁发奖学金、助学金时,他都亲自去三所母校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资助学生中36人考进大学
2012年,杨德广校长在爱心企业家的帮助下筹得200万元,资助甘肃、四川两个西部地区的贫困小学生营养午餐,连续四年,每年他都亲自翻山越岭前往两地送去善款。第一年去的时候因为路途劳累,他得了大面积的肺炎,就算在住院的时候也不忘奉献爱心,当他得知邻床请的护工家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继续求学时,他二话不说,就拿出2000元钱资助这个孩子继续读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午餐得到了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随后杨德广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孩子为了求学,每天要在山路上往返几个小时,但真正能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课堂的又有几个呢?经济落后、教育条件差、父母不重视……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他们成才的绊脚石。杨德广作为出身贫穷家庭的孩子,深知教育求学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他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的天赋付诸东流,就和当地的校长商量,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一直资助他们读完高中和大学。
这个善举一呼百应,他本人及子女、亲友和学生等32名爱心人士各资助一名,领养资格很快就分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也许就是一个老教育家的人格魅力。他的伟岸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爱心汇聚成一片海洋。现在他资助的学生中已经有36名学生考进大学,最优秀的已经进入同济大学继续深造,他们每年都会向杨爷爷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从没想过做慈善有何好处
杨德广的慈善之举感动了许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纷纷要求加入阳光慈善队伍。在2014年,杨德广发起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挂靠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目前,已经有200多名爱心人士和一些企业参加,收到捐赠慈善301万元。
有人问他做慈善有什么好处?杨德广严肃地说:“我从没想过做慈善有什么好处,如果有,那就是慈善让我更加健康快乐,慈善是对健康的最好投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这就是我做慈善的全部目的。”
他在《活明白了》一文中写道:“我明白我多余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于社会和人民,因此应该回归社会和人民,用于需要帮助的人。在我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地投入慈善公益事业,‘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从昔日的农家少年到今天的“慈善校长”“自行车校长”,杨德广用自己慈善的义举散播着爱和希望。杨德广用他的身体力行,证明自己的人生信条,真的“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