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浦区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精神,落实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睦邻家园建设的要求,做大做强“睦邻”品牌。
截至目前,全区共打造示范型睦邻小区35个;开辟共享楼道公共空间,建成睦邻楼组100个;建立睦邻自治理事会45个;改建修缮了大量小区茶室、客厅、花园、绿地、步道等,丰富了居民就近、可达、便捷的交流互动空间。
基层创新 提升睦邻家园内涵
基层创新引领着社区睦邻家园乃至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自全面推进睦邻家园建设以来,杨浦各街镇、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美丽家园”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睦邻家园建设工作机制和建设路径,睦邻家园内涵不断提升,睦邻家园的成果在各街镇遍地开花。
延吉新村街道积极对接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区域内高校智库,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延吉特点的睦邻家园整体建设方案。方案聚焦党建引领、文化再造、自治善治、平安宜居四个领域,明确了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细化分解成25个具体项目;以重点聚焦打造“一轴三区”为目标,基本建成了水丰路睦邻示范街区和延吉四村、延吉七村、控江路645弄三个睦邻家园示范小区。
控江路街道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社区大脑,落地“无人值守车棚”等16项“微管理”运用,加大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置机制建设力度,以智慧社区建设带动和提升睦邻家园建设,大幅度提升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四平路街道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共建资源,在反复听取居民对“家园”的表述后进行设计,并开展“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把铁岭路115号原先扰民的麻辣烫店铺改建成当代首饰中心、阜新路废品回收站改建成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
邻里相助 从“陌邻”变“睦邻”
“本来我们这里的过道厅乱七八糟,底楼不仅阴暗潮湿,水泥地开裂,而且杂物乱堆、车辆乱停放。大家见面就点点头,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王恩珠是四平路街道安顺苑小区4号楼的楼组长,搬进小区后她带领退休居民一起完成了楼道改造。“睦邻家园建了以后,大家很亲热,因为经常搞活动,好多事情都能互相理解,”王恩珠说,“我是一名党员,既然退休了,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
在睦邻文化的感染下,邻里之间形成了互助友好的氛围。刘先友和陈美兰夫妇是新江湾城街道政立路545弄的热心居民,他们义务照顾邻居小孩七个月,把孩子视如己出。“他(邻居)爱人脑溢血,我跟他说,你把孩子寄放到我家里,早上我爱人送孩子上学,晚上再接回来。我们身体情况都还可以,能帮忙的就尽量帮忙。”
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兴趣班也在各个社区开展起来。刑玉珠是江浦路街道姚家桥越剧班创始人。“那时居委会干部问我,‘我们要成立这样一个班,你愿意做这方面的志愿者吗?’我毫不犹豫地就接下来了。”就这样,越剧班一办就是十几年。
规范制度 构建信息化平台
今年上半年,杨浦制定印发了《关于本区深化睦邻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杨浦睦邻家园建设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即从2018年起,以街道(镇)为单位,每年分别打造20%以上的“基础型”和5%以上的“示范型”睦邻楼组(楼宇)、睦邻小区(园区)、睦邻社区、睦邻街区,并明确了党建化引领、打造睦邻空间、弘扬睦邻文化和加强队伍建设四方面工作任务。同时,出台《2018年睦邻家园建设标准》,《建设标准》结合睦邻家园建设的5个层次,制定了“基础型”和“示范型”两个标准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
从区文化局获悉,今年三季度“杨浦睦邻家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将通过党建引领、街道-居民区两级联动、区域各方广泛参与、线上线下互通互动,稳步推进网络睦邻家园建设。其中,“睦邻议事厅”功能板块建设将通过搭建社区共商共议的平台,发动居民群策群力。
此外,杨浦还将建立区“社会治理顾问制度”,聘请12名上海市社会治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与街镇一一结对,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瓶颈问题,着力推进睦邻家园建设,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