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校外培训,又一份重磅文件出台。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就当前校外培训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将来,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规范化?在规范培训市场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厘清?”《意见》一经公布,多项细则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热议。 办学须经教育部门批准 暑假最后一天,家住城桥镇的吴女士拎着上3年级女儿的书包,站在城内一家培训机构门口,等待女儿下课。“女儿成绩虽然还不错,但文化课还是想辅导下,就怕她输在起跑线上。”吴女士向记者坦言,“我不是唯高分论者,给孩子报班只是出于想让孩子将来有一技之长,多条路选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上辅导班早已不是新鲜事。对于孩子们的校外“加餐”,家长们普遍表示,主观上并不愿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但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别人家的孩子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他们也不淡定了,不知不觉也开始“跟跑”。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让校外培训的“大火”越烧越旺。但是校外培训机构近年快速增长,背后却是部分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相对混乱、水平不一等问题,因此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正是出于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考量。 《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必须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如必须有符合安全条件的固定场所,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有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意见》还明确提出,未经教育部门批准,任何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 遏制升学焦虑蔓延 “上午学拼音、识字,下午学数学和英语。”回想起暑假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的经历,市民王女士觉得,自己也跟孩子提前过上了小学生活。如今,对很多幼儿园大班家长来说,幼小衔接班俨然成为“刚需”。 在这个幼小衔接班招生旺季,《意见》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超标培训等问题,予以严格规范,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班次、招生对象、进度、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区(县)中小学同期进度;严禁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进行排名。 为不让家长担忧学校开展高起点教学,《意见》也指出,要坚决查处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 “校外培训机构不是‘洪水猛兽’,规范化的校外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应更多地以活动形式进行课本文化知识以外的教育,而不是重复学校教育,甚至超纲教学、强化应试培训。”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需标本兼治,除了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学校、家长、政府相关部门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多方合力才能使校外培训有序开展。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 培训机构“管住”了,培训需求怎么满足? 《意见》也专门提到,中小学要做好课后服务,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 《意见》指出,各地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学校可为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各地可根据课后服务性质,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 “如果学校能开展各类兴趣班,那就太好了。”对于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不少家长表示非常欢迎,“孩子的培训成本会大幅下降。而且,学校设施齐全,学生课后活动的类型能更加多样。” 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上海从2017年开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更多孩子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体育运动,开展艺术学习,单纯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明显减少。近年来,本区也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书法、美术、阅读、体育锻炼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放学后不仅能得到有安全保障的看护,同时也能发展兴趣爱好。“我们希望培训热降温后,孩子们能真正学会学习,而不是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