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建设镇探索利用秸秆辅助大球盖菇种植,一年多来,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今年,建设镇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力度,用于多种食用菌的栽培,进一步改良土壤,实现秸秆的清洁化、生态化利用。 在建设镇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智能化的机器将农作物秸杆、麸皮、木屑三种材料组合加工成一个个菌包,包装好的菌包经过高温灭菌和冷却后,输送到恒温无菌车间,技术人员再将液体菌种注入菌包。经过40天的培养,这些菌包将成为大球盖菇的菌种。 据负责人李青恩介绍,这条现代化的食用菌包生产线,可实现高效生产与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提升食用菌种植现代化水平。“培养能力是日产1万包、2万斤左右,能满足200亩的菌种量。”李青恩说。 据悉,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从2014年开始种植林下食用菌。去年,基地在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市林业总站和建设镇等多方支持下,利用3200多吨稻秸秆,种植了170多亩大球盖菇。接下来,合作社将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利用秸秆种植1000亩大球盖菇。 据了解,种植一亩大球盖菇需要消耗18吨左右秸秆。“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解秸秆能力,把秸秆分解之后,经过菌丝发菌,可以将秸秆变成有机肥,用于还田修复土壤。”李青恩说,“还会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纤维含量。” 记者还了解到,建设镇自2012年起,就与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展开合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今年,建设镇还将试点“食用菌+绿肥+秸秆”的大田栽培模式,真正实现秸秆的生态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