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首次医护人员窗口手语培训考核在普陀举行
2018-8-31 9:13:33发布110次查看
作为医护人员,考试、考核一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正在门外备考的护士小何表示:“毕竟这是上海医护人员窗口手语培训的第一次考核,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还是有点紧张。”
8月29日下午,区残联、区聋人协会与区人民医院组织了上海市首次医护人员窗口手语培训考核。这是区残联在今年大调研工作中,解决区聋协提出的平时门诊看病会话难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有力措施。
考核涉及的岗位遍布“角角落落”
走出区人民医院4号楼电梯,可以看到身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在5楼走道里来来往往。这是上海市首次医护人员窗口手语培训考核现场,这次考核从覆盖面、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方法上都是“别具一格”的。
此次“特殊”的考试,包括13个部门、职能科室的共计40余名医护工作者参加,除了预检、分诊、预约中心、补液室、药房、心电图、超声室、放射科、化验室等科室工作人员,还有导医和志愿者以及保安和电梯引导员。“助聋门诊,手语翻译员少、来看病的聋人又多,常常忙得团团转,还有可能延误病人的病情。通过覆盖式的训练,让导医、志愿者甚至保安先学会基础医学、生活手语,便于回答聋人‘厕所在哪’、‘药房在哪’等简单的问题,也让需要专业手语翻译的聋人在看病的时候,得到更好的服务。”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聂恩珍说。
聂副书记今天也跟医务人员一起考试。“我今天要考的内容是跟导医一样的。我还跟老师要求,学习一些祝福手语,比如‘祝您早日康复’,作为我的‘附加题’!”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手语考核内容都不一样。化验室的宋捷、沈晓峰要考的内容是“卷起袖管”、“白细胞”、“化验”等词汇以及对话;预检分诊的刘芳、倪敏等人考核的内容是“恶心”、“呕吐”等词汇以及对话……
为了确定考生是否真正熟悉掌握所学手语,老师在打手语时,会将医疗词汇作替换改动,这样既考察了词汇量,又考察了对话能力。区残联的小潘还根据学员的本职岗位制作了ppt背景来还原现场,模拟出最好的“情景”,颠覆常规的考试氛围。
手语培训班引来医护人员的共鸣
今年5月24日,是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手语培训班的第一堂课。区人民医院的导医、科室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等关键岗位的4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当区残疾人活动中心主任、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午间新闻手语主持人张丽君完成教学课程后,大家都被手语课所吸引,有的向手语老师讲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聋人患者的故事、有的讲述自己遇到聋人患者时的“糗事”、更多是表示与聋人患者无法沟通时的困扰。大家都说,以前我们尽量用猜测、写字等方法帮助他们,但往往结果不如人意,现在好了,我们可以慢慢的改善这一情况了。
长达3个月每周一次的培训课程,每一节课程,都是医务人员们放弃中午休息时间来参加的。医院工作强度不小,但每次上课,教室内传出的,都是欢声笑语,在4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的身上,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激情与热情。为了帮助学员巩固记忆,区残联在课程结束后,拍摄视频并发给学员,利用空余时间看视频练习。
3个月的课程下来,区人民医院的导医张凤珠感触很深。在她的岗位上,经常碰到聋人来就医,沟通十分费力,为此,她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培训班,从不缺席。最近,她就遇到了一位聋人阿姨,“那天是礼拜六,医院没有手语志愿者老师,当时,我看到她向拿药窗口的医生比划着什么,很着急的样子。”张凤珠回忆到,“我马上走过去,用手语打招呼,然后问她哪里不舒服。她告诉我她呕吐了几天,现在要拿药,还给我一直比大拇指,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手语她看懂了,她‘说’的话我也‘听’懂了!我高兴极了!学会了手语,让我与聋人朋友沟通不再困难。”
经过这次培训,区残联与区人民医院联手让一些关键岗位的医护人员掌握了基本的实用手语,在“助聋门诊服务点”,每周定时有手语志愿者全程陪同聋人就医服务的基础上,从营造医院手语环境入手,让聋人就医会话不再难。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