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南浔:古镇与古村交相辉映

2018-8-29 3:31:46发布76次查看
原标题:南浔:古镇与古村交相辉映
图片说明:在百间楼下写生
图片说明:在小莲庄里赏荷
图片说明:在藏书楼上静思
图片说明:在荻港古村里穿行
别有风韵的小桥流水人家
南浔古镇,天下难寻。这样八个字,充分凸显了一个江南古镇的独一无二。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是湖州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拥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等一批历史遗存,是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美丽古镇之一。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美誉的南浔,汇聚了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渔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这里历来名人辈出,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近现代涌现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丝商巨贾,涌现了民国奇人张静江、报告文学家徐迟等名人巨匠,以及数不胜数的专家、学者。
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胜地,它的每一个景点,都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韵味,让络绎不绝的寻访者在此沉浸、流连。
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其间又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街和民居沿河分布,随河而走,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串联,构成了十字型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两岸形成商业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
百间楼被誉为南浔的封面。它南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相传为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女眷家仆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凡此种种别具匠心的设计,皆使得百间楼成为了建筑师、画家和摄影师的宠儿。
粉墙黛瓦的百间楼,在碧绿清澈的河水中投下倒影。微风拂来,河面泛起波纹许许,水里的百间楼轻轻晃动,变得飘渺,如梦似幻。两岸石砌整齐的河埠上,有百姓正在汲水和洗涤。游船悠悠行过,伴着不紧不慢的桨声。到了夜晚,这一切将变得更加迷人。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风情,多么令人陶醉,多么适合写生。
而说起写生,一个配套完善的写生基地已在南浔古镇中崛起,目前该基地一期项目已基本完成,二期土建工程正有序进行。据悉,该写生基地占地36亩,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将建设青年旅舍等配套,提升古镇承载力。作为中国美院的定点写生基地,古镇的秀美风光与典雅内涵,将不断通过画笔被永久记录。
中国园林界经典著作《江南园林志》有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萃于南浔。”而随着近代“西风东渐”兴起,南浔的建筑更是折射出了五彩斑斓的“中西合璧”色彩,既有东方传统的遗韵,又有西方新潮的风采。位于古镇西南万古桥西、鹧鸪湖畔的小莲庄,就明显地呈现出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鲜明特点。
据介绍,小莲庄是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故又称“刘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在湖州建有莲花庄,刘镛追慕赵氏的文采,也在家园中补植花柳,重栽荷花,将其园命名为“小莲庄”。
小莲庄中的园林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外园则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尤其是在荷花盛开的季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场景,更是让人仿佛置身画中。内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除了园林,小莲庄中还有一样建筑尤其值得品赏,便是位于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东升阁是一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离东升阁不远处还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也别有一番趣味。
浓浓书香,让南浔古镇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也是其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大原因。在常人看来,书香与铜臭是对立的,但腰缠万贯的南浔商人却对书籍情有独钟。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鼎盛时期的南浔金银如山,书声如涛。书香溢城的南浔出了许多藏书家,也建了不少藏书楼。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均衡的“六宜阁”等都曾名噪一时。只可惜它们已被岁月的风雨摧残殆尽,只留下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疑问。
但南浔的书香始终绵延不绝!中外闻名的嘉业堂藏书楼,是南浔古镇不容错过的一景。
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以收藏古籍闻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承干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精力、金钱最多的一个。1920年,为藏书计,刘承干“靡金二十万,拓地二十亩”,在南栅鹧鸪溪畔构筑藏书楼,1924年落成,溥仪题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嘉业堂以此而得名。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共有建造考究的房屋五十二间,均为藏书之库房。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楼四周墙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岩砌筑。平面呈“口”字形,为了便于晒书,两进房屋中间有一占地300多平米的大天井,平铺方砖,不生杂草。
值得一提的是,藏书楼掩映在园林中,园林整治有序,大树参天,绿荷细柳,亭子出新,曲径通幽,人历其境,似处身世外,荣辱皆忘,心旷神怡。在此间,每一个寻访者都是高雅闲逸的读书人。
古镇风光极好,古村景色亦赞!
位于南浔区和孚镇的荻港村,也一直在向世人展示它那典雅大气的古村气质。作为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荻港村在历史上因溪岸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
这个于南宋时聚集而成的古村落,现有依港而建的廊下街、外巷埭、里巷埭等街巷廊道;有名宅大院三瑞堂、礼耕堂、鸿远堂等明清建筑;也有秀水桥、佘庆桥、隆兴桥、庙前桥等23座明清古桥;还有那一条条平铺着的石板路,纵横交错,充满古韵,记录着每一位寻访者的足迹。兴建于史称乾嘉盛世的南苕胜境;嘉庆帝御赐“玉清赞化”金匾、代表耕读文化而名噪一时的积川私塾;残照烟柳的千年古刹演教寺;门前伫立着宋代石狮和百年梧桐的总管堂……每一处,都充盈着不一样的韵味,都能给人不一样的印象。
穿行于此间特色鲜明的小桥流水人家,从那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门一廊中,轻易便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这里传承着历史悠久的鱼文化,已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桑基鱼塘系统,以及妙趣横生的渔家乐打击乐,都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才人辈出,历史鼎盛时期曾走出了2名状元、50多名进士,200多名太学生、贡生,近现代更是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地质家、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实业家等。这里古建筑丛多,全村共有文保单位3处,文保点4个,一屋一堂都是值得悉心呵护的宝贵财富。这里还有手打年糕、手工木桶、手拉丝绵等独具特色的本地特产,以及热情淳朴的当地民风,未来的荻港村,将继续向世人呈现“古朴,完美,幽雅”的美好形象。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