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西菜馆为青年人才搭建发展平台 老字号推陈出新 打造百年西餐
2018-8-22 0:00:00发布121次查看
在上海,一提起西菜,人们就会想到红房子西菜馆。“吃西菜到红房子”,已经成为老上海人的一句顺口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怀。刚刚过去的七夕,夏涛与女朋友在红房子度过了甜蜜的晚餐时光,曾经见证父母爱情的红房子如今也成为了他的幸福见证。漫漫历史长河中,红房子经历了哪些时代变迁,又发生过哪些推陈出新的故事?近日,青年报记者前往位于淮海中路845号的这家老字号企业,探寻历史的积淀和创意的革新。
传承技艺
吸收“新鲜血液”,培养青年人才
远远望去,红房子西菜馆的红色结构建筑,格外醒目。这家老字号西菜馆,无论菜品设计,还是室内装修,无不体现着优雅的法式元素。精致的西餐桌,经典的西洋油画,复古的吧台和灯饰——置身其中,尽显小资情调与浪漫情怀。
顾客们享受美食的同时,身穿白大褂的青年蓝带厨师周剑希正在厨房间紧张地忙碌着。这位90后上海小伙,自2015年科班毕业进入红房子以来,积极发挥个人西餐特长,参与改良菜品,短短几年内便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员工传授先进技能知识。“我的启蒙老师就来自于红房子,在这里,跟随老师傅们学习和精进厨艺,让我很快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顾成长之路,周剑希心怀感恩。
在红房子西菜馆,除了厨师等技能型人才深受重视之外,其他岗位员工也在红房子这个大家庭的关怀下,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乐观开朗的杨晓峰是企业出纳主管,当年,工程专业毕业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来到了红房子西菜馆。毫无工作经验的他,从服务员做起,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几年下来,他在吧台、收银等岗位积极锻炼,还跟随师傅、同事学习和掌握西菜等知识。但随着事业发展遇到瓶颈,杨晓峰深感焦虑,迷茫的他萌生了离开红房子的想法。
“困惑之时,感谢领导和师傅们帮我分析,给我提点和指引,我转到了出纳岗位,一直做到现在。”如今,杨晓峰成为了企业骨干,正在积极入党,职业道路更加宽广。他坦言,进入红房子11年来,不仅在个人能力上有了提升,做人做事等方面也更加沉稳和踏实。“我将继续努力,陪伴红房子一路走下去。”杨晓峰坚定地说。
在红房子西菜馆经理刘承庆看来,青年人充满激情与干劲,有很多创新想法和点子,是老字号企业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红房子一直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纳和鼓励青年人才。通过高师带徒、技能比武等形式,为青年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晋升机会。”
时光追溯
几经变迁与发展,成为上海西菜中的招牌企业
雨后的红房子格外清新,它的前世和今生也如优美的画卷一般,徐徐展开。1935年,一位名叫路易·罗威的意大利籍犹太人和一名法国姑娘在上海相爱并喜结连理。婚后,他们在法租界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开设了一家名为“罗威饭店”的西菜馆,这就是“红房子”的前身。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罗威被关进集中营,罗威饭店也无奈关闭。1945年,日本投降,罗威获释后买下陕西南路37号店面,重新经营西菜,取名“喜乐意”,寓意“在路易家”,强调饭店如家般温馨。
在喜乐意,罗威大胆尝试,将店面刷成红色,喜庆的颜色吸引了众多顾客前来就餐。但经营西菜,难免会遇到食材短缺的问题。尤其1946年之后,从法国进口的蜗牛中断,这让开业不久的喜乐意生意大受影响。此时,年仅24岁的中国厨师俞永利身肩重任,尝试使用其他食材代替“烙蜗牛”。最终,他在法菜“烙蜗牛”的基础上,独创了“烙蛤蜊”。从此,饭店生意愈加火爆,成为了远近皆知的西菜馆。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人刘瑞甫以2000元盘进“喜乐意”,继续经营西菜。京剧大师梅兰芳是饭店常客,在他的建议下,“喜乐意”正式更名为“红房子西菜馆”,从此,“红房子”面世。
慢慢地,红房子以经营法式西菜而闻名,由于其讲究质量,菜肴精美,多年来,深受外国来宾和国内食客的欢迎。刘少奇主席曾在陈毅元帅陪同下到红房子用餐,在品尝了烙蛤蜊、洋葱汤等佳肴后,他握着服务员的手说:“红房子店小名气大。”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外事活动中,就多次向外宾说:“吃西菜,上海有一家红房子西菜馆。”与此同时,红房子还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最爱,据说作家张爱玲当年就非常钟情于红房子西餐,多次光顾。
经历多年风雨洗礼后,1995年,红房子在淮海中路845号正式开业。小至家庭宴请,大到商务活动,承办各种不同规格的酒会、冷餐会等,都深受顾客好评。如今,红房子西菜馆多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和“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成为上海西菜中的招牌企业。
持续创新
推出简餐和外卖业务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传统的牛排只有菲力、沙朗和天蓬牛排,现在我们增加了安格斯、和牛牛排,同时在做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味蕾需求。”据刘承庆经理介绍,单是牛排的食材、做法和调味品方面,就凝聚了红房子几代人的探索、努力与付出。他强调,在学习西菜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和饮食文化进行改良,再创新,才是菜品走进顾客内心的关键。“比如,牛排煎熟后,静置一会儿,口感会更好;培根牛排,搭配鹅肝,更美味。这些都是我们多次尝试后摸索出来的经验。”刘承庆说。
为了不断推陈出新,红房子多次选送厨师远赴法国学习深造,吸收现代和新潮的法式菜,并将特色菜肴推向上海的餐饮市场。如尼斯明虾、鲜杏子鸡脯、烤羊排白脱沙司等,都是顾客喜爱的菜品。
除了菜式上的与时俱进,红房子还紧跟时代,拥抱互联网,于今年年初推出了简餐和外卖业务。“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前,红房子曾经尝试过简餐形式,由于想法比较超前,并未被市场接受。”刘承庆无奈地说。
如今,经过市场调研与慎重考虑之后,红房子从顾客需求出发,再次推出不同品种的精选简餐,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团队继续稳扎稳打,推出菲力牛排套餐、香煎银鳕鱼套餐、芥末牛腹肉套餐等,并同步进行外卖配送服务。与此同时,红房子还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特色服务,如七夕“牛排节”,不同品种的牛排,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践行社会责任。除了积极参与黄浦区推出的“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外,目前,红房子还是黄浦区第一批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将深厚的西菜文化转化为培训课程,变店堂为课堂,教授成人及儿童西餐基本知识、礼仪与简易西餐制作、鸡尾酒调制等,促进西餐文化的普及。
>>>老字号高管说
发扬工匠精神,走精致化路线
“红房子近百年的历史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付出与多年文化积淀。”在红房子西菜馆经理刘承庆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不忘初心,在传承与创新中培养后继人才,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经营之道。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刘承庆坦言,活到老,学到老。“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走精致化路线,陪伴红房子向着百年老店而奋进。”
[记者手记]
老字号企业的未来之路
从罗威饭店,到喜乐意,再到红房子西菜馆,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一代代人的情怀与记忆。那一碗罗宋汤,是念念不忘的老味道。
正如刘承庆所说,那些“花样年华”与“风光景色”,都已经留在了过去。对于老字号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之路。如何在未来的时光中,继续擦亮品牌,走出特色,才是老字号企业需要着重思考与发力之处。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