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打开上海门户的金钥匙 让我们踏上“闵行发现”之旅
2018-8-20 9:10:46发布107次查看
8月1日至21日,东方网、上海发布、书香上海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将同步呈现访谈。届时,不仅有你关心的各区文化内容,还有特色书店视频等着你!
(1、此处现场图片2张滚动,文件夹1)
在上海16区中,闵行是唯一横跨黄浦江两岸的行政区。打开地图,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闵行的“体形”就像是打开上海门户的一把金钥匙,存放在上海地理坐标的正中央。上世纪50年代以来,闵行记录和见证了新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过。那个时候还流行有这么一句话:“到上海不到闵行,等于没有到上海”。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闵行产业兴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有序、生态宜居,在“浦江第一湾”上隔江相望的370平方公里大闵行充满活力,魅力四射。作为上海的经济大区、人口大区,闵行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中有何定位和思路?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闵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世军,一起踏上精彩连连的“闵行发现”之旅。
(2、此处“文进万家书香闵行”视频)
三年内新建99个公共文化设施
刘世军:闵行的城脉与文脉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是闵行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3000-5000年“马桥文化”、上海县700年繁荣史,是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城脉与文脉。七宝古镇、召稼楼古镇等,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荟萃地,是海派乡愁的记忆活化石。新中国成立后,闵行成为新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工业基地,万吨水压机等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性成就让多少中国人引以为豪、刻骨铭心。
在文化事业发展上,我们强调“三特三基”,“三特”是“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闵行特色”,“三基”就是“基础基本基层”,一是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切实保障老百姓公共文化基本需求,三是深耕基层,充分调动基层文化活力和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性。
比如,在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上,我们计划三年内要新建99个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市民打造舒适多元的文化空间。这些设施主要的落脚点在基层街镇及居村,包含社区文化中心分中心、文化客堂间、邻里中心文化空间、城市书房等等。到2020年,随着这些设施的建成开放,闵行全区社区文化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的覆盖率预计将达到90%以上。
(3、此处滚动图片4张,文件夹3)
“四五八八战略”布局文创产业
刘世军:对标市文创50条,闵行制定了“文创20条”和《三年行动计划》,我们的雄心壮志和硬指标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幅2个百分点,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加80亿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超过500家,龙头企业或总部企业超过5家;经认定的市级文化创意园区8个,区级文创园区15个,具有产业特色的文创楼宇和文创空间10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政策体系、服务环境基本完善。到203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8%。
我们归纳为“四五八八战略”:四大板块文创产业空间布局,虹桥国际文化贸易、七宝文化艺术、紫竹网络信息、浦江传媒演艺等;五大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网络信息、传媒娱乐、文化装备、文化艺术产业等;八项重点文化发展任务,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红色文化系列创新传播,加大文化投入扶持资金,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推进特色文创园区和文旅项目计划,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工程,优化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布局,提升重大品牌赛事的经济文化效应;八大文创产业行动计划,包括主体倍增计划、园区集聚计划、平台赋能计划、项目激励计划、资源盘活计划、融合互动计划、广纳人才计划、环境营造计划。
(4、此处滚动图片6张,文件夹4)
多层次阅读空间兼具温度和颜值
刘世军:在发挥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同时,这两年我们在打造市民学习和阅读空间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拓展。一是创办了修齐讲堂,二是建设城市书房。2017年1月,修齐讲堂正式开讲。修齐讲堂取“修身养德,齐家守道”之意,提倡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弘扬高尚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一年多来,修齐讲堂已在90多个点举办1000余场讲座,直接听众65000多人,日益成为深受闵行老百姓喜爱的“家门口”“有温度”的特色文化品牌。
2017年以来,我们建设的碧江、凤凰、万科、闵图、沧源5家闵行城市书房陆续开放。这些书房面积不大,每座大约400-600平方米、藏书量大概6000册左右,但市民的认可度很高,已经有约60多万读者走进了闵行的城市书房。
此外,闵行的实体书店这两年开了不少,这些书店是闵行“书香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师大的涵芬楼、交大的曦潮书店,这两家是大学书店的代表。“文进万家书香闵行”宣传片当中提到的颜值很高的新华书店、言几又书店、钟书阁书店等等,也一直在举办高质量的特色阅读活动,成为闵行构筑多层次阅读空间的重要据点。
(5、此处滚动图片9张,文件夹5)
一大批文化名人居住在闵行
刘世军:闵行的群众文化十分活跃,深受群众喜爱,经过多年培育,有的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金秋闵行合唱节、闵行广场文化节、浦江沪剧节。其中,上海合唱节2007年正式落户闵行,经过11年的发展,目前闵行区活跃在一线的基层合唱团队已超过300支。
闵行的群众文艺创作也非常有特色有水平。我们有几本文学刊物,一本是区文联主办的《四季》,一本是浦江镇文联主办的《浦江文学》,还有一本《上海歌词》,这可能是上海唯一的一本专门刊登歌词的期刊。
“百花齐放新时代”系列文化活动是闵行区文联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在培育队伍、凝聚人才、推出作品和提升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闵行文联有作协、书协、美协、音协、剧协、摄影家协会等协会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叶辛、赵丽宏、孙甘露、彭瑞高、何占豪、俞丽拿、陈瑜、熊月之、杨国荣、高瑞泉、刘一闻、乔榛、丁建华、蔡兵、吕凉、陈少泽、宋怀强、陈平一、吴颐人、张乃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居住在闵行,他们无疑是闵行的重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大使。
(6、此处滚动图片5张,文件夹6)
一系列原创作品madein闵行
刘世军:闵行有一本刊物叫《城市季风》,这个刊名很好,能够表达海派文化的未来诗情;闵行有一条老外街,这条街很有魅力,对世界各地来上海生活的人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闵行有一家著名的乐器厂叫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敦煌牌”乐器,是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能把最中国、最江南的声音传遍世界。此外,还有沪剧《许浦情深》、话剧《创业时代》《许村故事》、广播剧《地铁五号线》、歌曲《兴业路上》等一系列原创作品诞生在闵行。我为闵行的这些文化符号骄傲自豪!
最后,我想把一首新创作的京歌《喜看今朝》推荐给大家,这首歌是闵行区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创作的,作曲左翼建,演唱炼雯晴,操琴陈平一,作词是我本人,我就用这首歌词作为今天访谈的结束语:四十年,江山好,一轮明月千里照。放眼望,红梅傲雪吐芬芳,红杏枝头春意闹,啊,原来是南国春来早。春来早,人如潮,春天的故事迎来神州笑。四十年来家国好,四十年来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喜看今朝,喜看今朝。
(7、此处《喜看今朝》视频)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