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在全市率先发布精细化管理"十项改革"白皮书
2018-8-17 17:30:00发布100次查看
8月14日,静安寺街道在上海全市率先发布《静安寺街道精细化管理“十项改革”年中敏感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主动“晒出”老百姓关注的“路长制”、门责管理、环卫作业、物业管理、非机动车整治等改革举措的“成绩单”。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出席白皮书发布会暨精细化管理研讨会。
陆晓栋充分肯定了静安寺街道精细化管理的相关举措,指出静安寺街道“十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体现了坚持内涵提升、坚持制度化创新落实、坚持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化动员和坚持系统化运行的鲜明特点。同时,白皮书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方法论上,对于全区各街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陆晓栋还要求静安寺街道要不断提升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工作、更加积极和大胆地进行探索创新、把好的工作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
白皮书数据显示,街道“十项改革”后,街道辖区内各类社区问题发生率均呈下降态势,居民群众对“十项改革”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2.17%。其中,居民对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改革、深化“两美”项目管理改革、“双联”巡查工作改革、深化门责管理创新改革、创新换位作业改革以及深化非机动车管理提升改革等多项改革工作的实施过程满意度均超过90%。与此同时,白皮书也不讳言“绣花针”仍有需要“打磨”的地方。比如,在物业管理改革中的绿化养护、受理报修、门岗执勤以及环卫作业改革中的清运工作等实施环节,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等。
针对社会治理改革中的“短板”,参加活动的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社区各类平台治理成效相对偏低,能调动的社区微治理活力较少的现状,专家建议可以在现有平台中注入“问题发现、议题协商、联动处置、监督评议、资源协调”等功能,形成线上“大治理平台”。对于街道在物业改革中提出的“监管法治化”原则,有专家表示,目前仍欠缺对实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管与监督。下一步,可以继续理顺并明确各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业主自治的良好局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静安寺街道以“党建引领下的党建网格和管理网格双网融合;综治中心、网格中心、数据中心三中心联动”为核心工作理念,力求将“网格变成网络,数据变成依据,智能变成治能”,力争使社区治理做到精细化,居民需求把握精准化,公共服务精致化。去年底以来,静安寺街道结合工作梳理出城区管理中众多薄弱环节,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十项改革”。实施半年来,“十项改革”不仅形成了一批长效工作机制,还改出了“管理幅度最小、管理资源最多、管理环节最少”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