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浦区“社区依法治理创新”主题研讨会暨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现场会在平凉路街道举行。
上海市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司法局副局长陈春兰,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杨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卢焱,杨浦区副区长李雅平分别为平凉路司法所新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新址以及新成立的交通大学社会治理基层研究基地揭牌,三张“红盖头”连连揭开,引来了在场领导嘉宾和社区群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整个活动最吸引大家注目的是,平凉街道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包括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形成创新服务机制,率先构建了“平凉模式”。
平凉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闪亮启用
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是怎样的?平凉路街道新落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交出了一张漂亮答卷。
在现场看到,装修一新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明几净,平凉路司法所新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新址揭牌仪式后,与会领导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中心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和社区居民相关的功能例如法律咨询、法律宣教、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功能相当完备,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相关管理功能也很先进,与此同时充分运用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可爱的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法狗狗”引发了参观者的兴趣。
中心更大的亮点在于将公共法律服务站与专业法律服务组织进行资源整合,集成了包括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在内的多个部门及社会组织合署办公,使社区法律服务资源充分集聚,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能,也最大程度地为社区百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与公共法律服务站合署办公的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也让大家眼前一亮,和专门从事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毗邻,意味着有需要委托的事找隔壁邻居就可以有更多渠道获得律师等各方面的法律专业服务。
据介绍,近几年杨浦区贯彻落实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一体”社区治理工作法,积极探索第三方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模式,提升了基层司法所、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能效,有效对接了群众需求与社会资源。平凉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是探索新治理模式的成果之一。
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与居民接触互动的交融点,是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部位。如何做好社区治理创新,其实是考验基层管理的一道重要课题。
揭牌和参观之后举行了“社区依法治理创新”主题研讨会,杨浦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静主持会议。
杨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卢焱为研讨会致辞,对平凉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表示祝贺,并指出该中心的成立代表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重大进步,也是满足百姓法律服务需求的好事、实事。
杨浦区平凉街道办事处主任潘俏敏主持了案例集《一站式平台 全方位服务》新书发布,书中不仅总结了平凉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成果、提炼了大量经验做法,更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复制的学习资料。
上海市法学会秘书长毛坚平、杨浦区社建办主任林通向社区各居委会的代表赠送了新书。
杨浦区副区长李雅平为新成立的“法治社会研究基地”揭牌。据了解,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社会学研究中心和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同建设,今后这里的治理案例将列入研究样本。
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潘炜分享了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潘炜表示,街道依靠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问需于民的方式为社区治理保驾护航,又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建设平台以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大力提倡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引入专业团队后,街道不做“甩手掌柜”,而是从制度设计上建立了沟通、协作、评估机制。每月例会,帮助社会组织进一步了解社区热点、痛点和难点,把握政府导向、群众需求,贴合社区实际,构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
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理事长谢东律师介绍了平凉街道法治专员项目的开展情况。长期以来,律佑法律中心以社区治理法律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致力于做好老百姓身边的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及时、精准、优质的公益性法律服务,依法保障了社区自治项目的开展,为社区自治建章立制,助力社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并首创了“业委会朋友圈”等自治品牌活动,围绕加装电梯、垃圾分类、小区文明养犬等一系列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
大咖论道社区治理创新
主题发言后的专家研讨环节由律新社ceo王凤梅女士主持,来自社会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观点,为社区自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很多有益建议。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20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自治理念,多年来一直以社会学角度关注基层治理。他点评了潘炜书记的讲话,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社区治理和法律服务的价值,他认为所谓“自治共治”,其核心就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共同组成治理结构。
现在把法律指导、法律服务放到基层,让专业人士和社会各方力量介入、建设一站式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可谓正当其时。
交大凯原法学院副院长程金华对杨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各种创新模式作出了点评。他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法治城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把政府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结合在一起,“法治专员”制度以及律佑法律服务中心都是非常有益的创新。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常务副主任童潇认为,社区治理创新在于合理整合资源,组织专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这次在吉林路上连续揭牌,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建议成立“创社一条街”,为更多社会组织搭建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
上海市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司法局副局长陈春兰对平凉街道的创新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在讲话中指出,社会治理工作应该围绕三个关键词来推进,一是服务,二为治理,三曰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目前解决了第一步“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要面对“好不好”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平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分区非常合理,社区“法治专员”治理模式也十分值得在全市范围内交流推广。
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平凉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为法律学术研究界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上海法学会将紧紧围绕市委“努力把上海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全球城市,使法治成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一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法学会的服务功能,构建起法学研究与法律服务之间的桥梁,为建设法治上海探索更多的经验,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此次研讨会及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现场会由杨浦区依法治区办、杨浦区法学会、平凉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举办,来自区司法局、司法所、各街道、镇及社区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文汇报社、上海观察、中新社、新民晚报、上海法治报等多家媒体也来到了现场采访报道。
律新社对整个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500余人在线围观了这一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