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为孩子挽回幸福和阳光的长宁"法庭学堂"

2018-8-17 13:33:27发布103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为孩子挽回幸福和阳光的“法庭学堂”
  ——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为孩子父母学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但当父母成了身陷婚变泥潭的“熊爹妈”时,又哪有学校能教他们重拾责任、哪有老师能教他们重回正轨呢?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长宁法院)里,就有这样一间专门面向遭遇婚姻危机的父母们的学校——“为孩子父母学校”。
  自1989年开办至今,它和风润物、稳步拓展,从小小的“法庭学堂”发展至今,累计参训学员达6000余人、累计接受咨询7300余人次,唤醒了无数颗被怨恨和私欲掩蔽的责任心,驱散了在无数青少年头顶遮蔽过阳光的乌云;它砥砺前行、广受赞誉,1992年被全国妇联、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1996年学校录像资料被选送到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作为中国参加大会的交流材料之一,所获荣誉多不胜数。近三十年如一日,“为孩子父母学校”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为孩子们坚守一片“风平浪静”的港湾。
  让爱与责任稳住孩子们的栖身港湾
  1980年,受理236件;1989年,受理864件,9年,3.7倍。
  翻开尘封的司法统计档案,即便时隔近三四十年,当时的离婚案件的统计数据读来依然让人心悸。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四十年改革大潮风云激荡的“起跑段”,剧烈的社会变迁影响着婚恋与家庭,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现代婚姻理念将中国家庭重塑为更平等、更和谐的现代家庭的同时,新旧理念的冲突,特别是在任性和私欲的交织下,对婚姻自由的片面解读,更是冲击着家庭的稳定。“那个时候离婚案子都‘爆’出来了,想想都觉得世道变了,人怎么成了这副样子”,一位已从家事审判一线退下多年的老法官谈起往事,仍是一声叹息。更令人惊骇的是,本该把自家孩子当宝的离婚案件当事人们,竟忘了自己还“为人父母”——当着子女面互相辱骂厮打、令孩子不愿回家者有之,抓着孩子天天“诉苦”让孩子夹在父母之间苦不堪言、性情大变者有之,因故迁怒孩子者有之,拿孩子当成逼迫对方让步的“可居奇货”者竟也不少。一些在父母离婚过程中感觉自己被爸妈抛弃的孩子,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为了这些孩子的幸福,一定要做些什么!作为中国大陆少年司法起源地、有着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优良工作传统的上海长宁法院,开始了探索。1989年8月,上海长宁法院联合区妇联、区民政局、区综治办、区青保办、区司法局、周桥街道等单位,联合创办了“为孩子父母学校”——为了孩子们,给深陷婚姻危机的父母们开办的学校。立足父母子女的亲子之情和法律对婚姻自由和父母职责的规定,学校提炼出响亮的办学主题——“为了孩子,请慎重作出你的选择;为了孩子,请切实履行你的职责”。以亲子之情唤醒离婚案件当事人的责任心,以关于离婚和父母子女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敦促父母职责敦促离婚案件当事人正视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摈弃仇恨和私欲对自身行为决策的扭曲,事实证明了这句话的精辟,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而这一办学主题一字未易,直击着一代代学员的灵魂。
  “情理+法律”趁热打铁弥矛盾,“课后回访”精耕细作护家庭
  “当时我和她都铁了心要分开过,想不到一起居然能太太平平过到现在。”“为孩子父母学校”学员、当年的离婚案件原告应先生谈起闹离婚这件事儿,仍是一脸腼腆。
  多年前,因被家庭琐事诱发的矛盾不断升级,深受七年之痒困扰的应先生,把他的妻子包女士告上了法庭。第一次庭审那天,包女士竟把孩子带进了法院,“当时她瞪着眼睛、拖着‘高八度’大叫‘我要让小孩见识见识,他爹是个什么货色’,孩子就站在一边,我扫了一眼,看到的是满脸的恐惧、惊惶和不知所措……”当时的书记员、今日的资深主审法官谈到这一幕,不住地摇头。经过对该案案情的认真调查和仔细研究后,他们被安排参加当期的“为孩子父母学校”。
  离婚这种事,靠上课能解决?虽然满腹狐疑,应先生和包女士还是如约前来。当他们跟着法院工作人员来到目的地时,发现他们到的是一个坐满了人的大会场,现场已坐满了人,“要在这里开庭啊,法官?”应先生小心翼翼地问道。“您好,请先与其他学员一起在这里听一听专题辅导,您的案件的书记员会在辅导结束后,带您去法庭开庭。”
  “集中教学、分散开庭”,既是“为孩子父母学校”的课程表,更是这所家长学校的制胜秘籍——先安排学员们集中观看专题教育片,再分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和资深法官,从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围绕如何走出婚姻危机、父母离婚对子女身心健康的伤害、身为父母的法定义务、离婚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的问题,进行高强度的集中教育,触动在场学员的心灵。最后趁热打铁、同时分散进行庭审,在集中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事审判弥合家庭矛盾的独有功能,促使这些父母们在庄严肃穆且相对私密的法庭中,从“一切为了孩子”出发,冷静、理智地作出选择,拆除尚有挽救余地的“危机婚姻”的爆炸引线,最大限度缓解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
  “我当时听少年法庭的法官谈起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心里咯噔了一下,那段时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确实一落千丈,真怕孩子走到那一步……”资深法官们的教育,促使像包女士这样的学员们认识到身为家长对孩子肩负的职责,重新审视自己面对婚姻危机时的抉择和行为;心理咨询师的讲座则聚焦于“为孩子父母学校”总结的家庭和谐“三多三少”理念,即“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责任,少一点放任;多一点主动,少一点被动”,引导学员理性面对婚姻中的磕磕碰碰,解开他们的心结——应先生集中教育当天主动申请撤诉,并当场向妻子道歉,包女士也当场向应先生道歉,并表达了对自己把孩子拖进离婚“战场”的错误行为的悔意。与应先生、包女士夫妇作出同一选择者,不在少数,据统计,办学近三十年,办学期间参与学习的当事人,提出撤诉、调解和好的比率,高达80%,事实证明,离婚这种事,上课能解决,而且解决得很好!
  家庭生活是一场长跑,如何巩固授课成果,实现案结、事了,家和?上海长宁法院在相关兄弟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为孩子父母学校”反馈和回访机制,积极听取学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关注学员家庭的后续情感修复情况,依托学校平台,关心经历父母离婚诉讼的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情况,针对这些尚且脆弱的家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干预,防止孩子再次受到伤害,更让这些家庭感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怀,自珍、自重、自警。应先生夫妇见到由法官和孩子学校的老师组成的回访小组时就激动地说:“你们工作很忙,想不到还会抽空来看我们,关心我们的家庭和孩子。没有‘为孩子父母学校’,就没有我们家庭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感谢你们才好。”更有昔日的学员“化作春泥更护花”,主动担任“小教员”,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婚姻故事,成为维护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志愿者”。
  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手段,恒久流传的初心与决心
  “你能不能不让他们离婚啊,您是法官,您说了算……”第54期“为孩子父母学校”集中教育的现场,荧屏上放映着荣获过全国法院第四届“十佳微电影”荣誉的主题微电影《离婚了,我们还是最爱你的爸爸妈妈》,伴随着孩子动容的泣诉,几十位观众的眼角闪出了泪花,好几位观众默默地底下头,擦拭起止不住的泪水来。
  运用微电影传播“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理念、将微电影融入现场集中教育,是“为孩子父母学校”紧随时代发展,在快速的变迁中努力继续捍卫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一道剪影。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方式方法,“为孩子父母学校”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脉动——
  面对主流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为孩子父母学校”在坚持即使发现、努力挽救“危机婚姻”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死亡婚姻”的识别和处置,教育“死亡婚姻”的双方理性平和解除婚姻关系、教导他们如何在离婚后继续当好父母、尽量减轻离婚对子女身心的冲击,在更好地保护婚姻自由、使死亡婚姻的双方早日走向新生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面对当今人口跨省、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带来的新挑战,“为孩子父母学校”大力宣传轮流抚养等新型的离婚后子女抚养模式,强化围绕探望子女相关法律问题的教育,以及离异夫妻如何避免恶性互动的心理学教育,引导最终选择离婚的学员们妥善安排子女抚养和探望事宜,让孩子的亲情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巡回审判+为孩子父母学校”的实践、借力诉前调解实现工作关口前移、运用新媒体手段强化授课内容感染力和传播范围……“为孩子父母学校”就是这么“时髦”,而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办学者们开拓创新的,正是当年的那颗初心——为孩子们守住“家”这片宁静的港湾。
  明年,“为孩子父母学校”即将迎来三十周年,三十年硕果累累,成千上万的家庭在此获得新生;三十年成就斐然,“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第四届妇女发展实事奖”、长宁区“十五计划先进集体”、“长宁区优秀家长学校”……满载的荣誉,镌刻着“为孩子父母学校”的扎实成就;继往开来,乘着少年司法和家事审判改革的东风,在守护涉少离婚案件未成年人子女权益的漫漫征程上,上海长宁法院干警们继续奋勇前进。(陈立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供稿)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