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之路 品味大美山河——记普教院附中新疆研学之旅
2018-8-12 0:00:00发布197次查看
仲夏蝉鸣,木棉花开。暑假伊始,新疆研学悄然而至。 2018年6月30日--7月5日,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开展了以“重走丝绸之路品味大美山河”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征程中,每天数百公里的行程,不是顶着烈日就是冒着大雨,莘莘学子一边置身于大美新疆,欣赏瑶池、走进魔鬼城、车观雅丹地貌、玩赛里木湖水、关注丝绸之路古驿站的古今、听雨打那拉提草原、走访哈萨克家庭,探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域美景、西域文化、丝路文化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尽收眼底。
聆听地理微课 记载学子成长
在美丽的天山上,莘莘学子一边欣赏微波粼粼、秀丽无比、美如少女的人间瑶池,一边聆听以“为什么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为主题的微课;一边探寻“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带地貌,一边在领奥研学先锋app上签到和互动;来到克拉玛依,在车观世界魔鬼城时,听“什么是雅丹地貌?大自然如何‘欺软怕硬’?人生遇到欺软怕硬时,我们该如何面对?的微课”;置身于那拉提草原时,微课“大西洋暖湿气流,如何历经千山万水到达伊犁河谷以及对伊犁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大家顿时感到,在雨天来到草原,同样收获满满……。
六天的研学,一天一微课的聆听,学生体验到亲近自然的快乐,感受到微课对有效拓展课本内外知识的衔接作用。照片中的一张张笑脸,定格着新时代青少年回答出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后的瞬间;镜头中的一次次领奥研学先锋app上签到和互动,记载着研学过程中的成长。
体验民俗民风 体现文化底蕴
在哈萨克族的居住地,莘莘学子终于可以进行心心念念的家访。他们在极富民族特色的突厥式哈萨克毡房里,看着别具一格的室内装饰,吃着富有当地特色的馕、包尔沙克,喝着传说中的哈萨克奶茶,听着低回婉转的冬不拉琴声讲述哈萨克族的经典故事。大家在这里知晓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问候方式,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在哈萨克突厥式毡房外,莘莘学子和哈萨克姑娘们载歌载舞,大家互相尽情唱跳,一下子又把莘莘学子带进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此时此刻民族服饰文化在唱跳中绚烂,伊犁民歌在传承中唱响,哈萨克舞蹈在纯粹中绚丽,镜头在家访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记…………
由于下雨,有的家访活动取消。当一位哈萨克姑娘将一把漂亮的雨伞送给一位带队老师时。刹那间,治愈了所有新疆研学师生的遗憾。
传承丝路精神 感悟家国情怀
在丝绸之路古驿站霍尔果斯口岸,附中师生在欣赏琳琅满目的异国产品时,更关注今天霍尔果斯中哈边境合作区丝路文明的融合发展对现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刚踏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莘莘学子被显眼的红底金黄色大字所吸引,忍不住多看几眼,忍不住一起合影。
接着在《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大家在版心面积为10平方米《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示意图》前驻足观看时,从运用光电显示和控制技术中,从丝路的南道、北道和中道分别进行动态显示中,大家明白当时新疆境内各条丝绸之路走向;莘莘学子在首任西域都护郑吉展览篇前,仿佛听见郑吉在讲述他以士兵身份随军出征,多次前往西域,帮助西域屯田渠犁、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等西域特有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大家感觉到意犹未尽。大家站着或坐着一起分享西域的文化,一起分享研学的感受。新疆研学绝不是旅游,它深藏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它们是促进附中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社会的价值根基,是今天的我们仍然遵循的道路和不忘的精神。
低回婉转的冬不拉琴声、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诚信为本的美好品质……每一个背后绵延的文化根脉,承载着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连接着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六天的研学在彼此的依依不舍中结束。
随着研学的结束,莘莘学子在回忆每天的研学活动后,彼此整理资料、填写手册、领奥研学app互动,疲惫的身躯和亢奋聚焦在一起,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随着研学的结束,莘莘学子在思考这次新疆研学不仅仅只有独立,也有援手,更有你我的温暖。
秀水泱泱,精神永恒。莘莘学子在撰写研学报告的过程中,把文化根脉慢慢抽丝,层层剥茧,漫漫积淀,浸润心田。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