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中国新闻社微信公号
推送了一组漫画
引发几代人共鸣
漫画的主人公是老周和小丁
老周:生于1979年的中年大叔。
小丁:生于1995年的职场新人。
同一个职场,
不同的世界…
当70后的老周和95后的小丁相遇在同一间办公室,当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境况,他们会有怎样不同的脑回路呢?
你是已经厮混多年的“大叔”
还是初出茅庐的“鲜肉”?
你在他们二人哪个身上
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欢迎对号入座!
每天,当小丁以堪比博尔特的速度冲进办公室,在千钧一发之际总算赶上签到打卡时,老周已经泡好了枸杞,浇完了桌上的仙人球,还整理好了今天要用的文件。
有人说,像老周这样的人怎么骂都没事,反正他不会也不敢辞职,倒是对小丁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不然可能会掀桌走人……
老周的处事哲学是就算不能多一个朋友也绝对不要多一个敌人;小丁的人生态度是四面树敌八面威风看不顺眼就怼怼怼!
在老周看来,团建,团建,是对情商的锻炼!在小丁眼中,这种所谓集体活动就像白水煮出来的鸡肋。
老周能从一个小错误联想到自己20年后交不起养老院费用的凄凉悲催,小丁最多耸耸肩摊摊手。
漫画被转到微博上之后
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现在的小鲜肉
确实不一样了,
也有人说其实不用把人
分得这么清楚。
@林夕6212:多年后小鲜肉也会和大叔有一样的行为,而多年前的大叔可能曾经也和小鲜肉一样过。没法说对错,只不过经历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心境和追求都不一样了。
@-阿逝:不一定哦,有些人活的年轻,多年后依然像鲜肉一样潇洒,而有些人20多岁就已经再过60多岁的生活了。
@君情定何如:这么说有点不妥吧……这样对待95后有失公允。
@手机用户10086_: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段子:你不要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一个不高兴就能辞职走人,但是你可以随便骂一个中年人,因为他们肩负着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会把气都吞下去。
@明日月虎虎:我是两种处事方式兼而有之,有谁是这么泾渭分明的吗?
@xixi一路向南:每个人都会被生活磨平棱角,今天肆意张扬的少年未来也会是负重前行的父亲,对年轻人的苛责少一点,对中年人的理解多一点。
@花花yc:95后的职场新人也有很多压力,也会因为没钱不健康天天做饭,也会努力的想要融入前辈的圈子,也会为了工作生活学会隐忍。
@厉害死你了-:我95后,我觉得挺像的,不是我的错你骂我,我肯定怼你,大不了不干。但是我的错,我听,领导批评,除非很有道理,不然左耳进右耳出。
90后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站好最后一班岗”的50后、职场骨干60后、职场中坚70后、职场主力80后及职场新人90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职场像现在这样,各代际人个性差异如此大,“全年龄”正成为职场新常态。
90后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关系,有了更为公开的交锋场合。作为最年轻的一拨,90后被大家吐槽着吐槽着居然也被称要步入“中年危机”了,他们正在成为职场中的重要力量。
但当所有人都说90后不走寻常路、难以讨好的时候,你真的知道90后是怎么想的吗?对于职场和职业,他们看中什么,无所谓什么?当下雇主的种种表现之中,他们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
界面新闻的一份调查显示,90后注重个人发展,喜欢在放松的工作环境中沟通合作,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经验不足,需要更多前辈的指导。
90后缺乏职场信心:与其他代际的职场人士相比,90后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认可明显偏低。事实上,越是年轻的职场人士,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认可就更低。这其中固然有工作娴熟度的差异,但也有可能反映了一个问题——90后确实还缺乏职场信心。
90后更看重个人发展:和薪酬福利这些唾手可及的回报相比,90后更看重个人发展和工作内容本身。“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学习机会”是跳槽的主要因素,而薪酬回报只是排名第四的跳槽原因。
90后看重实在的物质回报和更多假期:一定要谈薪酬福利的话,90后也是很现实的。要我们加班?没问题,不过你得付我们加班费,这甚至比奖金和年度涨薪更重要。另一方面,假期对90后来说也是多多益善,产假、育婴假、额外带薪假期,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90后其实很喜欢被领导:完善的导师制度是他们眼中最能够提升职业发展机会的措施。与此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直线领导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获得提升。和成为直线领导的“学生”或“朋友”相比,他们更满足于以下属的身份乖乖干活。
90后喜欢合作:90后也并非都是不羁的职场独行侠,事实上,他们比其他代际的职场人士更注重团队合作。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公司内部自由交流。和正襟危坐的正式交流途径相比,90后更希望在与同事的日常相处中自然地增进联系,还喜欢团队经验分享、团队午餐或咖啡等交流方式。
在90后眼里,他们更有创造力,更有自我意识,更不愿意妥协迁就,努力地把所学的和所用的融会贯通,学着处理人际关系,摸索职场规则。
可是,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总是很难完全契合。比如说,在前辈的印象中,90后普遍经验不足却主意太多,傲娇得眼高手低,说话没轻没重……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许都是这种职场代沟存在的原因。
但是,个体之间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标签化任何具体的人,这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认定。特别是对90后来说,你喜欢的他们未必喜欢,对一个组织来讲,无论是谁,个人喜好都不能取代规章制度。
而对于老一辈的人,虽然相对而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年少者的能力增长更为有利,但年长者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仍然是宝贵的财富。
职场混龄,共处公事,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仍然是职场处事的基本原则。
职场中,“代际”之间的挑战是相互的。但在摩擦的过程中,双方各取所长,获得的成长也是相互的。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站在对方的立场,在相处中多些同理心, 更全面、理性地看待彼此的不同。
面对职场代际差异,
你怎么看?
你又是其中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