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真的干净多了,每天都可以看见志愿者在清扫垃圾,最近老伴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要不是我工作不方便,也想和他们一起把家门外的卫生搞好。”浦锦街道芦胜村6组的潘玉龙说道。
今年年初,芦胜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河道整治、雨污水纳管、植树绿化、外墙粉刷和垃圾清理等建设,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没过多久,一个新难题摆在了芦胜村面前,那就是如何开展长效管理保持住当前的优美环境。
因为村民们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垃圾乱扔、脏水门外一泼、杂物公共场所一堆,这样新的道路上、绿化中很快垃圾成片了。
在后来的党员议事会上,退休教师、老党员孙国祥提出了建立芦胜村志愿者队伍的建议。他提议让志愿者来义务帮助村里每天打扫宅前屋后道路的卫生,清理垃圾,为芦胜的宜居环境贡献力量。
就这样,芦胜第一批两个小组共11人的志愿者队伍在孙国祥带领下开始义务为村里清扫垃圾。
从年初一开始,不管刮风下雨、节假日还是工作日,志愿者们一直坚持下来,非常有热情和干劲,于是村党总支积极组织进行新的志愿者招募,为队伍购置清扫工具,志愿者也从开始的难为情到现在深感自豪,以能为“美丽乡村”增光添彩而骄傲。
现在芦胜村志愿者队伍已经扩大到四个小组共75人,他们中有老党员、普通群众;有退休教师、工人和农民;有77岁的老妈妈,也有刚退休的大姐。有的志愿者是搬走的村民,有的是老家在村里的城市居民。共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仁爱和奉献之心,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添砖加瓦。
同时,村党总支不定期召开志愿者座谈会,感谢他们辛勤的劳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一些困难,让他们也一起出谋划策如何做好村里的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
在志愿者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当地很多村民都自觉加入到清扫队伍中。
“环境好了,我们住着也舒服,平时看到路边有垃圾,我都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65岁的陈丽娟看到志愿者在清理排水沟时,连忙从家中拿出扫把、畚箕等工具,一起清扫起来。正是由于志愿者发挥的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很多人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遵循日常行为规范,对芦胜的认同感、幸福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芦胜村的志愿者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正能量的事情,区美村办准备对其进行培育引导,把志愿者服务长久地坚持下去,在各村大力推广,争取为闵行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提供“芦胜模式”,提升农村自治管理水平。
截至7月底,全区7个街镇均已将长效管理制度报送至区美村办备案并通过审核,目前正在落实执行。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志愿者服务极大地促进乡村文明之风的发展,把村民自治发展到一个新的程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效率。当越来越多的农村能够开始“芦胜模式”的志愿者服务时,闵行的农村一定会拥有更优美的环境,成为村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并且会一直美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