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劳动保障监察提前上门“敲警钟”
东方网8月1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提前数月上门,为建筑行业企业“敲警钟”。记者昨日从静安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了解到,针对建筑领域容易出现的农民工工资纠纷情况,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将过去往往在年底开展的例行检查提前进行,重点检查劳务承发包管理、劳务用工情况、实名制、人工费支付台账和民工工资支付台账等,从而更好地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确保农民工薪酬发放到位。
监察提前“敲警钟”
“请提供你们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单、人员名册等相关台账。”在锦沧文华在建楼宇改造项目工地,静安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监察员严肃地对企业负责人说道。对方显得有些惊讶,因为对于这些建筑企业来说,年底检查已是习以为常,而在8月就接到劳动保障监察、建管中心联合开展工地专项检查,感觉执法部门监督力度很大。
厚厚的材料很快铺满了桌面,2名监察员进行了详细地查询,还与现场的多位农民工进行了沟通,现场制作笔录予以比对。虽然最后没有找出什么“毛病”,监察员还是提醒企业,千万不能在农民工工资发放上做任何手脚。
而在另一组所在的广川a地块商品房项目,监察员从劳务公司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了瑕疵。由于企业使用的格式合同并不严谨,包括工资名称等填写内容存在问题,监察员当场要求予以整改。
“这次是我们提前给企业‘敲警钟’。”监察员告诉记者,岁末年初往往是建筑行业劳资纠纷高发期,但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看来,提前介入加大力度检查,可以有效去除建筑企业的麻痹思想,尽早发现疏漏予以补足,避免农民工的血汗钱流失。
工程款矛盾比例较高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涉及14家违法企业和6名违法人员,其中建筑行业成为“重灾区”,比例高达半数以上。
静安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王红指出,从今年的突发事件数量来看,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建筑装潢工程款引发的矛盾仍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王红告诉记者,静安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春节前就开展了在建工地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排摸,节后,又针对20个节前讨薪相对集中的在建工程项目,开展了节后复工劳务用工管理的专项检查。
“建筑行业是清欠劳动者工资工作的重点行业。”王红表示,此次重点对劳务承发包管理、劳务用工情况、实名制、人工费支付台账和民工工资支付台账等加强检查。
对欠薪失信加强惩戒
据了解,今年6月20日,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还联合区建管中心,对全区45个在建项目工地负责人及监理负责人开展规范管理暨清欠农民工工资相关要求培训,明确要求推进实名制规范管理,按100%要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健全“两个台账”,全力扩大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覆盖面。目前,静安区工程建设领域在建工程已初步实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全覆盖,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已基本形成,“两个台账”已基本建立。
王红表示,今后人社部门将加强对欠薪失信单位的惩戒。实施欠薪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欠薪企业报送市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适时曝光一部分失信企业名单,并对失信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下一步,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将继续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协管力量,对全区152个工地进行全覆盖排查,继续推进落实工资支付台账和人工费管理台账,实行农民工100%实名制管理及工资专用账户管理,落实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发现问题坚决治理,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