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不如小学生!专家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
2018-8-13 17:21:24发布104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8月13日报道:今天下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上海发布。东方网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教委明显的“倒挂现场”。有专家建议将体育运动纳入高考测评,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据介绍,此次指数报告由上海体育学院重大社科项目研究团队完成,通过“环境-行为-效果”三位一体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测评体系,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简明易懂的100分制表达方式,从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三个维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分。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0.0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80.1分。报告认为:体育健身环境失衡发展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重大隐忧。数据显示,在五个环境要素上,学校环境得分最高(84.6分),制度环境(74.6分)、家庭环境(74.7分)和人际环境(76.7分)得分相当,社区环境(43.3分)得分最低。
同时,体育健身行为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日常体育健身的活动方式(77.8分)较为丰富完善,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11.4分)和静态行为方式(14.8分)的得分仍然处在很低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的分值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例如,在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小学生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降到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
报告还显示,体育健身的“被动”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较好,为80.1分。不过健身效果中体质健康水平的得分(小学93.4分、初中88.4分、高中89.6分)明显高于健身意识的得分(小学75.1分、初中70.3分、高中65.3分)。这说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总体上的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
此外,从年度数据变化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整体上呈现向好的趋势。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健身行为的得分却在2016年(40.8分)基础上下降了0.8分,其中,静态行为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2.2分和1.6分,学校组织化的体育锻炼也下降了3.4分。
上海体育学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陈佩杰教授认为,影响学生体质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社会普遍认为,学生体育运动应由学校来管,事实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一同推进;此外,调查发现,目前每天静坐2小时以上的学生人群比例仍然比较高,这与学业压力、长时间屏幕暴露等行为习惯有一定关系。
事实上,据东方网记者了解,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此外,指南强调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行为,在课间休息时应进行适当的活动。
而根据报告所反映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随着年级的提高存在着明显的“逆减现象”,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对“初升高”阶段学生的体育健身参与和体质健康水平都有明显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效益的延续性较短,但这说明,“考试思维”在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方面确有价值。对此,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上海体育总会副主席郭蓓表示,应考虑将体育运动纳入高考测评,通过“应试”效应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时间,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