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奔流| 启用新客运大楼的吴淞口邮轮港,将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
>>>滚动:大江奔流 聚焦长江经济带上海段
蓝天白云的掩映下,白色的巨型邮轮与大海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和谐。
走进巨型邮轮停靠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记者立即就被刚刚启用的两栋新客运大楼吸引。它们的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多个邮轮停靠造成的大客流压力。
随着邮轮码头扩建工程的完工,目前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新建码头2座、平台、引桥、客运大楼及廊道,扩建岸线总长度至1600米,拥有两座15万吨级码头及两座22万吨级码头。届时将形成水陆联动的四船同靠、年接靠国际邮轮800至1000艘次,年接待游客量600万人次的运营能力。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眺望。
络绎不绝的游客,或是正忙着办理登船手续,准备出国游玩,或是刚从国外游玩回来,正提着大包小包下船。据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介绍,2011年10月才开港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邮轮母港。今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实现“三船同靠”,接靠邮轮160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109.1万人次、增长11.5%,游客总量突破千万大关。长三角地区邮轮游客选择从吴淞口出发的超过八成,带动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邮轮客源地市场。
“邮轮经济让原来以生产型、运输型为主,以解决交通为主的枢纽港,转变成为一种度假经济、体验营销、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宝山区滨江委主任朱众伟告诉记者,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系、路系、航空线路四通八达,长三角地区的消费理念、收入水平也能够支撑其快速发展,“我们将其纳入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纳入到滨江、邮轮以及生态相互辉映的战略举措中”。据介绍,宝山区将加快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国际邮轮母港。
新客运大楼。
宝山区依托上海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平台,不断延伸邮轮全产业链;也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坚持“区港联动”,大力推进以邮轮港为核心的邮轮产业、商务会展、科创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推动邮轮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长三角邮轮组合母港、深化邮轮制造一体化、加强邮轮旅游市场一体化、加强邮轮旅游市场一体化、强化邮轮人才建设一体化,邮轮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空间。
其中包括:发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优势和江浙皖产业资源优势,与其他邮轮港口城市合作进一步研究明确各区域发展定位,推进研究编制长三角邮轮产业一体化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发挥上海邮轮母港引领优势,进一步共同研究明确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舟山群岛国际邮轮港、温州国际邮轮港、连云港港等港口的功能定位,推动共同制定长三角邮轮组合母港发展规划,探索建立长三角邮轮港口运营集团。
也包括利用宝山区在邮轮制造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发挥长三角江浙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船舶设计制造及配套方面的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平台共用,推动开展邮轮制造重大研发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世界级邮轮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开发邮轮旅游特色产品,借助国际性平台推介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推动规划覆盖长三角的经典旅游线路;推动发展“邮轮+内河游轮”,探索建立连接长江中下游的邮轮航线,积极发展江海联运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长三角水上旅游品牌等。
为减少停靠港口的邮轮对港口和长江的污染,实现“绿色港口”建设目标,邮轮经济自身也在升级换代。记者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内注意到,紧靠邮轮的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据王友农介绍,这是港口岸基供电项目,2016年7月,一期项目正式投运;2017年11月,2号泊位岸电设备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及全负载试验,并于12月底通过了项目验收,今年1月16日和6月13日成功实现了对“盛世公主”号“天海”号邮轮岸基供电的信号测试,有效提升了邮轮在港污染防控和治理水平。这不仅是目前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也是亚洲第一套邮轮岸电系统,将有效实现绿色港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