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一垄的菜地、争相斗艳的花田,匠心独具的林舍与阳光房内飘来真正书香,告别城市的喧嚣来到一隅未被开发的土地,在这里安一个座椅、拨一颗种子、看一本图书……在上海,类似“西岸氧吧”的民宿有很多,但真正把文化资源配送到“神经末梢”的,或许只有崇明区了。 眼下,上海提出要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崇明区不会缺席,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同时,正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海岛文化与乡村文化,“民宿”即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在这里,能感受到崇明的生态美景,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能摄取到最根本的精神文化。”崇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朝晖娓娓道来。 被编码的图书送到了田头 小说、画册、杂志……一摞摞贴有编码的书籍被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阅览室搬到了民宿、搬到了百姓的家门口,这在崇明区其实非常普遍。 大到区文化服务中心,小到居村委,一个个图书阅览室、一座座农家书屋、百姓书屋,崇明区制订了这一特殊的文化配送体系。“一至两个生产队就可能就拥有一间农家书屋,在老百姓的家中,这些书可以相互流转,便于借阅、交换。同样,政府还把书送到了特色民宿,并没有花更多的钱,反而让这些资源可以让更多人享受。”龚朝晖笑着说。 化被动为主动,崇明区瞄准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盘活了阅读空间这一资源,把书本、把文化配送到了最末端的老百姓家,并真正递到了百姓的手上。 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龚朝晖告诉记者,“崇明拥有70万人口、1413平方公里土地,分别占到了整个上海2.9%与20%,可谓地广人稀。老百姓阅读看书实在不方便,为此,增加基层配送点成了最佳的解决办法。” 配送的书籍是否符合百姓的口味?在龚朝晖看来,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农家书屋或是区图书馆,一层一层都已经联网互通,百姓提出需求,管理人员就会负责调阅与更换。 而为了增强市民的阅读氛围,崇明区也是动足了脑筋。俗话说“看菜吃饭”,市民的想法被落实到了一份份的征求意见书上,孩子需要什么读物?老人青睐什么书籍?龚朝晖说:“选好书、选群众喜欢的、老人喜欢的、儿童喜欢的书是关键。” 此外,除了18个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外,崇明全区280个居村正开展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村居一级将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 “生态文化都市区”孕育而生 2001年,崇明区开启生态岛建设,2016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把崇明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生态岛。同时,上海提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崇明区欲打造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生态文化功能区”。 “根据崇明的实际情况,秉承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要求,我们认为,崇明应该要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海岛文化品牌和乡村文化品牌。”龚朝晖表示,打造“生态文化都市区”不仅能够提升世界级生态岛的文化品牌,更能提高市民的文化涵养。 生态如何形成文化?龚朝晖解释道:“崇明区提出了‘+生态’和‘生态+’战略,2017年着手研究如何构建‘全生态’的理念,区委区政府组织了一部分本土人士与专家进行探讨,继而形成了初步的共识,那就是‘三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要融合推进。生态宜居是基础,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活富裕是目标。此外还有‘五全推动’,主要是指生态文化建设要以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全员参与、全面管理这样一个理念来全面推动。这是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也是指引生态文化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明灯’。” 为推动生态文化的理念,崇明区以“文化教育”为抓手,编印了生态文化的读本。“印了三万册,读本不仅放在了书架上,还走进入了农家书屋、百姓书屋,更走进了课堂。从而以生态文化来引领教育发展,以教育助推生态建设。这样的综合性的改革使生态文化渐入人心。”龚朝晖表示。 “三产融合”后盼年轻人留住乡愁 产业兴旺是根本,是百姓富裕的根基,崇明成岛已有1400年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崇明原生态的乡村理念依旧长盛不衰,在上海,崇明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占了大多数,崇明已然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由此,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过程当中,崇明又提出了打响“乡村文化品牌”这个口号。 “崇明当地人在外地打工与在上海中心城区打工得比较多,留在崇明的比较少。”大都市的生活与恬淡的家乡让当代的崇明人产生了矛盾,龚朝晖期盼着说:“随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花卉产业的发展,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崇明,回家乡创业。” 如今,崇明正在试点建设集中居住,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腾出的用地或将瞄准民宿建设发展,以此带动旅游、发展文化创意。“这是一个产业的升级更新!”龚朝晖对此有着清晰的思路,他认为,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目标就应该淘汰原有的一些初级产业,腾笼换鸟成为新的业态,这其中就包括了旅游业、民宿业等。 2018年,崇明区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主题为“花开·中国梦”。这场有着中国花卉界“奥林匹克”之誉的盛会,将助推崇明建成“海上花岛”,成为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意境的“诗和远方”。 这在龚朝晖看来,正是一个契机,“崇明会在这个承办过程中留下很多东西,花卉将来也会成为崇明的重要的产业”。 据了解,崇明区有着500多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其土壤为沙壤土,有大量适于种植花卉苗木的干净土地;气候接近温带海洋性气候,水资源丰富,适于偏碱性、耐寒性花卉品种(尤其是球根花卉)的种植。这其中,崇明水仙早已声名远播,藏红花、红掌花等也已远销海外。 龚朝晖介绍说,这其实就是花卉产业,而花卉产业同样能够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他说:“崇明的水仙花和漳州的水仙花完全可以媲美,从培育、研发到销售,已经形成了一块庞大的产业,产业之中又融入了旅游文化,周边的民宿设计了一系列赏花、观花的线路。此外,崇明中部地区的庙镇还种植了大量藏红花,崇明亦称西红花,其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相当可观,市场占有率也已高达80%至90%。借着花博会的举办,在发展本地花卉产业基础上,崇明区还将引进一系列其他花卉产业,形成一个集聚的优势。”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龚朝晖对这片土地有着身后的感情,他表示:“有一句话叫‘留住乡愁’,但是只是留住乡愁,不面向未来,这个乡村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老是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的话,崇明就没有发展的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