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大调研”工作,不仅要摸清底数、了解实情、倾听诉求,更要找准问题、找出办法、落实解决。自2016年起,石泉路街道为辖区内的每个居委会都聘请了1名专职律师作为社区法律顾问。法律顾问进社区开展至今,律师接受法律咨询490次,参与调解纠纷37件,开展法治讲座24场,列席居委会重要会议19次。
今年,石泉路街道以大调研为契机,积极推动量身定制的居民区上门法律服务,将优质的法律服务送到居民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将实事做到百姓心坎里。
违建拆除引矛盾,律师参与来调解
在律师进社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化解的居民矛盾。某小区有一户居民将天井向外拓打通,经营了一间店铺,并从店铺至小区主干道铺设了一条小路。在今年开展“无违“创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法拆除店面并封门。对此,该居民表示极其不满,声称其购买底层一楼房屋本身就是看中天井部分扩大的面积,在他的观念里,老式小区天井开门或开店经营再正常不过了。
居委会请来了法律顾问参与协调,律师注重从源头化解,在情理兼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法律、政策层面的问题,告诉其“无违建”创建和“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力度及势在必行,述说违法建筑、违法经营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剖析相关法律风险。
经过律师对法律法规的阐述和引导劝说,该居民的怨气得以化解。针对居民家中的困难情况,律师积极帮助申请相关补助,进行有效解困。经过几次劝说与调解,居民认识到了违建拆除的必要性,理顺了心气。
邻里关系现裂痕,律师帮忙来缝合
在中宁居委的一次法律服务中,张阿姨反映,其与邻居王老伯一家过去十几年共用楼道内的灶台,该灶台由两家共同出资搭建。现随着两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原本的公共灶台早已弃之不用,但却堆放着王老伯家的各种杂物,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妨碍了张阿姨一家的出行。张阿姨希望拆除这个占用公用楼道的灶台,多次与王老伯沟通无果,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也降到冰点,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张阿姨无奈寻求法律帮助。
律师知晓详情后参与了矛盾化解,律师告知王老伯占用公共楼道不可取,张阿姨完全可以向居委、街道、城管、消防等部门反映,也可通过相邻权诉讼解决。律师通过给王老伯分析各种利弊之后,终于成功说服了他,两家人一起拆除了灶台。王老伯也在经过律师普法后,了解了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向邻居张阿姨诚挚道歉,两家的“冰点关系”随着灶台的拆除慢慢融化。
依法指定监护人,律师专业来指导
某居民区一居民在几年前由于发生车祸,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导致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2017年经司法鉴定属于无行为能力人,现住在养老院内。该居民共有六位兄弟姐妹,其中有两位姐妹经常会去看望照顾他。为了能让该居民拥有法定监护人,其兄弟姐妹一起向居委会申请指定监护人。
律师在居委会通过与调解员和当事人沟通了解详情后,根据《民法总则》里的相关规定告知所有当事人,如要成为监护人所要遵守的权利和义务,并在现场帮助居委会起草监护人指定书,同时全程指导当事人和居委进行指定监护人的流程,并告知几个兄弟姐妹相关法律途径和程序。在律师的指导下,整个指定流程完整、有序。
律师在参与这个指定监护人协商会议时很好地运用了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居委依法进行指定了监护人。
法律顾问进社区,精准服务送上门
律师法律顾问的参与,回应了社区居民“精准”法律服务的需求。例如,调研中,有位老人的房产,子女都希望独自继承。在律师建议下,他们召开家庭会议,最终决定把孝敬老人放首位,老人也表态会根据各子女的具体情况来立遗嘱。律师通过“精准”法律服务,避免了家庭纠纷的发生。
律师能在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居民更好地理解政府部门的法规政策。例如,在“无违建”街镇创建和“五违四必”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筑环节中,部分居民遇到了法律问题。不少纠纷通过律师进行调解,成功引导居民通过正规渠道解决问题。
律师能为社区居委会干部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帮助。例如,不少居委会在遇到社区内失能失智的老人需要居委会指定监护人时碰上了难题,律师就在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的程序性、合法性上给其专业的法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