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故事的弄堂 在静安
2018-8-9 9:23:19发布104次查看
据乐游上海,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现在就带你去静安最有故事的上海弄堂走走
1、静安别墅——最大的新式里弄群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位来自南浔的富商,将这里的三十多亩地买下,建起了十二排三层红砖洋房,轰动上海滩。这里不同于当时上海的弄堂里弄,而是新式里弄,欧式别墅用的是雕花地砖,拥有花园庭院,阳台都是带巴洛克风格的纹饰。
这样的新式洋房,当时的租金自然是贵得离谱,支付要用金条,第一代居民大多是在洋行上班的高级白领。张爱玲在《色戒》中提到的商店“印度珠宝店”、“西比利亚皮货店”和“凯司令咖啡馆”,都在别墅区的弄堂口。
这里成为当时诸多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的聚集地,蔡元培、于右任、郑小秋都曾在此小住,一时风头无两,成为上海滩当时著名的富人区。迄今为止,静安别墅仍然是上海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可以说是上海民居中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愚园路749弄——最神秘的里弄
这条马路并不宽阔,但却也不短,从最东端的静安寺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园附近。愚园路有多少路口,就藏着多少故事。有七十二家房客的私家别墅,有某名人躲过的暗道,有生长了半个世纪的梧桐树……
这条弄堂由三幢“神秘别墅”构成。从外面看,轻易发现不了。一个小小的弄口,不经意间也许就走过去了。一旦进入其中,会发现蜿蜒曲折的弄堂内,竟然别有洞天。越往里走,竟是越来越开阔起来,眼前也渐渐明亮起来。但走着走着,你更会觉得它的巧妙。主弄连着侧弄,侧弄又连着小侧弄。在小侧弄堂不可思议之处,往往又有一条暗道,穿过暗道之后,眼前柳暗花明居然就到了另外一个更为开阔的侧弄。汪伪时期,749弄住过伪特工总部头号人物李士群(63号),伪上海市长周佛海(65号)和黑社会老大吴四宝(67号)。他们是臭名昭著的汉奸头子,时刻都有被刺杀的危险,选择这样一个有如迷宫一样的弄堂,随时可以抽身逃跑。因此整个749弄成为他们的巢穴,人称“沪西六号”。
3、同乐坊——最有趣的里弄
同乐坊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部的西康路、余姚路、海防路三角地块,临近长寿路商圈、静安寺商圈、南京西路cbd商务中心。同乐坊占地面积约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这里曾坐落着众多的弄堂小工厂,还有戏院、电影院、书店、体育馆以及众多小店铺,21世纪初,在保持上海传统民族工业厂房特色的基础上,注入了“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建成了一个兼备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的消费场所,成为上海新城市风尚的形象建筑。
4、张园——最园林的里弄
上海张园位于威海路590弄,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是1882年由原籍江苏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取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上海张园占地60余亩,北起今南京西路(泰兴路口),南至今威海路,东起今石门一路,西至今茂名北路。其中今吴江路步行街系原园中池塘。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在池塘中形成倒影。园内广种各种鲜花,四季可闻花香。
20世纪10~20年代,上海张园开始衰落,被新兴的文化娱乐场所大世界、哈同花园等所代替。于是,在老张园废墟上盖起了一大片石库门房屋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今威海路590弄的石库门住宅,即老百姓说的“张家花园”。换句话说,清末民初讲的“张家花园”是园林,现在讲的“张家花园”是住宅。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符号。由于地皮珍贵,石库门住宅实际上是被压缩的四合院,是“螺丝壳里作道场。”“张家花园”更有中西合璧的特征,如外挑的阳台,客堂间里有壁炉等。
5、四明邨——最文艺的里弄
处于延安中路,上海展贤馆对面的四明邨,是新式的石库门弄堂。这是一条文学青年向往的弄堂,因为大诗人泰戈尔,中国诗人徐志摩在这里住过。2005年5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文化名人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也曾在这里居住过,在四明邨的墙壁上,你可以读到他的诗句:“世界用图画同我说话,我的灵魂答之以音乐。”
租界时期四明邨是高雅的住宅里弄,曾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入住,曾在四明村居住过的文化名人至少有十四位。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徐志摩和陆小曼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