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竞竞)近日,静安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件,被告人朱某在家长微信群中,利用父母们的焦虑心理,谎称有“门路”让孩子在沪上小学,成功骗取多名来沪务工人员的钱财,令人唏嘘。
2015年5月,在静安区务工的姚女士、赵女士、万女士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幼升小。由于没有上海市居住证,她们的孩子可能需要回原籍就读。为了让孩子到上海市恒丰小学上学,三位妈妈四处奔走,多方打听。
正在焦头烂额时,家长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引起了她们的注意。有一名家长声称认识一个朋友朱某,是某公司的老板,能够帮助解决孩子入学问题。想着同为群友,同是家长,消息应该比较可靠。三位妈妈联系上了朱某。
朱某称自己是老板,能够帮姚女士等人搞定恒丰小学的入学资格,保证能让孩子在9月顺利入学,但是需要相关费用打点关系。于是以此为由朱某收取了家长赵女士2万元(因为家中有两个孩子),家长姚女士、万女士各1万元,后退还姚女士500元,共计39500元。事成之后还要再让她们给2万元。然而事实上,朱某并没有所谓的门路,她只不过是骗取钱财,用于个人开销。
转眼便到了9月,可姚女士等人并没有等来孩子的入学通知书。见事情不对,姚女士等被害人意识到自己被骗,便要求朱某还款。可三年过去了,朱某始终以各种理由搪塞,拒不还钱。无奈之下,今年4月,被害人姚女士等三人向静安公安分局报案,朱某被抓获归案。
静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朱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钱财,数额较大,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最终,静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朱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退缴人民币39500元,发还各被害人。
法官提醒广大家长,如今的招生入学政策和录取过程都很公开透明,所谓“有门道”多数都是歪门邪道,家长们切勿相信所谓的“熟人”“关系”,而是要熟悉相关教育、入学政策,走正规途径入学,务必要警惕这类骗局,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