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平台 孵化器风雨三十年 贡献宝贵"上海经验"
2018-8-7 15:53:34发布85次查看
据《青年报》消息,作为全国孵化器建设的引领城市,上海孵化器在30年的建设发展中,探索出了许多对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成功做法,贡献了宝贵的“上海经验”。2009年,上海孵化器在全国首次提出“创业导师”概念。9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已认证的创业导师人数已逾百人。“创业苗圃”这一概念也是率先在上海被提出,将孵化服务往前移,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创业的服务链条,这种模式已被写进了科技部文件,并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b04-05
30年,孵化器这个“舶来品”,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在创业群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自1988年上海第一家孵化器诞生至今,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让上海孵化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自弱至强,孵化器模式的蜕变,完美诠释了全市孵化体系的创新和突破。回看上海孵化器3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其本身就是一部令人奋进的创新创业史。
近日,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朱正红,从孵化行业的最前沿实践者中解读行业的历史与未来。
上海孵化器产业历经了哪些难忘的里程碑阶段?
从“容身”到“融资”孵化器向复合型功能不断迈进
说起世界上第一家创业孵化器的故事,还得从一个养鸡场开始。
1959年,纽约州,当地最富有的家族mancuso family买下一座废弃工厂。二战后的经济衰落让这家工厂被迫在1957年关停,并决定将空置厂房出租给其他租客赚取租金。在最早入驻的租户中,有一家养鸡场因租用场地面积大,成为其中的明星企业。之后,在带领一位记者参观这片重新焕发活力的建筑群时,厂房主人对记者说道:“你看,他们正在孵化小鸡,而我做的恰巧是:孵化企业。”
“孵化器”一词由此而来。而孵化器首次出现在中国,是在1987年的武汉,在国内诞生了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1988年,上海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首家科技创业孵化器在上海诞生,徐汇区钦州路100号也被业内人士视为上海孵化器的诞生地。
“这是上海孵化器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那段时光里,创业者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容身’,民房不能开办企业,写字楼租金太高又租不起,帮助创业者解决‘容身’难的问题。自此之后,上海开起了高新区创办孵化器的模式,漕河泾、张江等高新区都建立了孵化器,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辐射沪上高校,开启了上海孵化器成长历程中的第二阶段。“这要以杨浦创业中心成立为标志起点,上海的孵化器开始走近大学周边。这是要让孵化器对接创新的源头,承接高校的创新溢出,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创业的机会,也让大学教师带着科技成果来孵化器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朱正红回忆说,当年在杨浦区的一家糖果厂旧厂房内,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杨浦区政府、复旦大学共同出资成立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正式开启了上海孵化器的第二阶段。此后,这种模式也在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也纷纷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了孵化器,成为大学科技园的标准配置。
“至2009年,上海的孵化器数量已达35家,2010年达到80家,2012年突破100家。”朱正红表示,200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让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多家房地产公司转型成为孵化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上海孵化器的井喷发展。2001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孵化器”大会和2004年12月上海孵化协会成立为两个重要节点,开启了上海孵化器产业成长之路的第三和第四阶段,备案在册的众创空间数量逾500家,也让上海孵化器不断地往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大踏步前进。而随着孵化器功能的不断多样性,也让孵化器的功能从最初的“容身”向“融资”、全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迈进。
上海为全国孵化器产业的成长起哪些助推作用?
首推“创业导师”“创业苗圃”概念“上海经验”推向全国
作为全国孵化器建设的引领城市,上海孵化器在30年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对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成功做法和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上海孵化器的建设水平,也为孵化器行业贡献了宝贵的“上海经验”。
“上海首度提出‘创业导师’,目前队伍人数也在不断壮大。”朱正红表示,作为创业孵化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导师一直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创业导师”概念在上海首度被提出,这在孵化器行业的30年发展历程中,也是里程碑式的一大步成长。
为创业者解决痛点,弥补他们的创业空白点,9年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招募的创业导师队伍已逾百人。他们有来自投资人、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科学家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此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率先提出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
与创业导师一样,默默为创业者给予帮助的孵化器服务人数也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上海孵化服务人数已超2100人,孵化企业数近9000家,累计培育了179家上市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创业苗圃”这一概念也是上海率先在提出的。“这种将孵化服务往前移,让想创业的坚定他们的创业信心、让准备创业的完善他们的创业计划。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链条,对接高新区、对接产业集群。我们推出的这种模式已被写进了科技部文件,并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如今,从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载体链无缝对接,整个孵化链将孵化服务向前延、向后伸,打造一条覆盖在孵企业技术创意、产品实现到产业化实施各个阶段的孵化服务链。
近两年上海的创业热情度是否有所减弱?
不减反增双创大赛报名企业数逐年增长今年已逾7000家
“创业的热潮,在上海从来没有减退过。”朱正红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趋于理性,很多人在项目尚未成功时,保持低调的心态。“目前,创业群体中白领人数骤增,这也让整个上海的创业氛围更加理性。”
通过一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上海创业人群的热情度: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参加上海各类创业大赛的创业企业4000余家;2017年,该创业企业增至6000多家;2018年,参加上海市各类型创业大赛的创业企业数量已突破7000家。
“近年来,上海孵化器亮点频现,创新创业活动成效显著,举办了多场有影响力的活动,且极具‘国际范’。”朱正红表示,孵化载体建设更具内涵,孵化器的特点不断鲜明,与各区的定位产业进一步融合,而国际知名孵化器抢滩上海的势头不减,全球创新网络编织加速。
2017年,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孵化器数量已达到183家,较去年增长15.1%。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9家,占比26.8%。同时,孵化使用面积与孵化器数量保持了同步增长,总计234万平方米,较去年增长11.4%。2017年,上海市的专业型孵化器达到129家,占比上升至70%,专业孵化器已占据主流,一区一定位、一区一新格局不断凸显。2017年,上海市国有孵化器78家,占比较去年有所降低。而民营孵化器的总量在2017年已达100多家。在上海,孵化器、众创空间构建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业服务网,只要你想创业就有一个合适你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就在你的周边。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