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影|神秘一时的友谊商店
2018-8-7 0:00:00发布107次查看
友谊商店,曾经是不少上海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在商品供应匮乏的岁月,它对外是展现友谊的窗口,对内又是一种身份和特权的象征。友谊商店的历史 ,折射了一段特殊时期的中国国情。
1951年5月,中央贸易部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 5 个城市设立高级消费品商店,向特定对象供应稀缺、优质商品。1952年10月,上海大厦底层开设“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当时这个特供商店规模并不大,很少有人知晓。
50年代中期起,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交往日渐频繁,为了满足外宾不断扩大的购物需求,在南京东路345号东海大厦开设“上海友谊商店”,1958年2月26日起试营业。这是一家是专为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和高级领导干部服务的综合性商店,主要供应中国名特产和市场紧俏的食品、日用品以及进口商品。1970年,在“东风吹,战鼓擂”号角声中,友谊商店又迁至外滩33号院原英领馆内。围栏和绿化的阻隔,友谊商店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远远望去,只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八个大字分外醒目。1985年,友谊商店落户于北京东路40号,许多上海人对友谊商店的印象始于此时。
友谊商店接待了包括外国政要、国际名流等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来宾。在友谊第一、政治挂帅的年代,友谊商店的服务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不遗余力。
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是来友谊商店次数最多的国家元首。据老职工回忆,某日亲王和莫尼克公主及随员100余人前来,浩浩荡荡的车队,院内停不下,只能停到中山东一路上。翻译不够,请复旦大学法语班学生帮忙。亲王购买商品量大品种多,他特别喜欢丝绸类服饰,曾经一次买了2000条纱笼。还有一次亲王急需5套礼服,友谊商店职工寻找最好的裁缝,连夜赶制出来。亲王满意地说:“这样的速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出手阔绰,她曾一次购买50件漆器、200匹双绉和不少地毯,店里货存不够到仓库里取。她还要1000只金华火腿,友谊商店搜遍全市食品店才凑齐,直接送到机场。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接待美国客人,友谊商店专门组成货源班子,提前2个月备货,跑遍全国20多个省市采购2500多种物品。
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友谊商店为中国政府代办赠送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和二阶堂官房长官的鸡血印章,质料纯正、制作精致,受到日本客人的好评。
友谊商店供应的商品不但种类齐全,而且价格十分低廉。例如,当归每斤7.7元,化瘀灵每瓶0.61元,只有香港售价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一些“文革”抄家来的古玩、字画等,价格更是低的惊人。友谊商店商店秉承“宾客至上,信誉第一,竭诚服务,增进友谊”的宗旨,在接待工作中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佳话,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然而对于国内普通民众,友谊商店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友谊商店终于在1989年走下神坛,向社会开放。随着各种大商场、大卖场、连锁店的设立,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友谊商店不再是高贵神秘的场所,它给上海人留下的是恍若隔世的记忆。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