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八仙桥|沪剧
2018-8-7 0:00:00发布96次查看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说唱形式的本滩(上海滩簧),期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又称花鼓戏。20世纪初,本滩大多在法租界法大马路一带茶楼演出。辛亥革命后,本滩开始进入租界内各游乐场演出。1914年,本滩艺人发起组织“振兴集”,从事本滩改良,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并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20世纪30年代是申曲发展的重要时期。1934年11月,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会员近400人。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租界成为“孤岛”,一时出现畸形繁荣,申曲观众也由此骤增。沪上各商业电台纷纷邀请申曲班社到电台播唱申曲。1937年,“大世界”开辟春季申曲专场,筱文滨、施春轩、沈桂英三班同台演出。1938年9月起,筱文滨领衔的文滨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驻演,长达半年,以后还经常在“恩派亚”演出。1941年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同年,上海沪剧社演出了根据美国电影改编的《魂断蓝桥》,采用固定剧本,立体布景,并运用了灯光特技。此后各个剧团相继效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焕然一新。新剧目有取材于小说的《秋海棠》、《啼笑因缘》、《骆驼祥子》、《家》,由话剧改编的《雷雨》、《上海屋檐下》,根据外国影片或世界名著改编的《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王子复仇记》及新编的《女单帮》、《碧落黄泉》等。随着沪剧影响的扩大,20世纪40年代初《贤慧媳妇》、《阎瑞生》等相继被拍摄成戏曲片。1943年6月23日,70余名沪剧演员在黄金大戏院演出《玉蜻蜓》,票房收入全部捐献华北灾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艺、文滨两个剧团率先改编新歌剧《白毛女》。之后,沪剧所有剧团都纷纷改编或移植老解放区的新歌剧。同时,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又连续举办了3届戏曲研究班和2届春节演唱竞赛,各沪剧团主要成员均积极参加。1951年2月,上海戏曲界举办春节演唱比赛,“大世界”演出了沪剧《工人万岁》、《前进英雄》,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不是金丝雀》。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上海沪剧团携带新创剧作参演,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及演员等奖。1953年2月,上海沪剧团改制为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各民办沪剧团陆续建立集体所有制剧团。各沪剧团创作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现代剧;整理了《女看灯》、《庵堂相会》等一批传统剧目;新编、改编了《陈化成》、《甲午海战》等清装历史剧;被拍成戏曲片的有《罗汉钱》、《星星之火》。八仙桥区片的共舞台、“大世界”、大众剧场凝聚了极高的人气,不少沪剧在这里首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共舞台首演的剧目有《母亲》、《甲午海战》、《茶花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第二次握手》、《一个明星的遭遇》、《风流英豪》、《雾中人》、《风雨同龄人》、《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在“大世界”首演的有《田家春》、《何处不相逢》等;在大众剧场首演的有《张志新之死》、《寻娘记》等。1960年4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赴京展演,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表彰并授予坚持编演戏曲现代戏的“四面红旗”之一。1971年,爱华沪剧团在共舞台演出《金训华之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合并为新的上海沪剧团(后为上海沪剧院),一些区、县也重建了沪剧团,创作演出了《金绣娘》、《被唾弃的人》等一大批新剧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清风歌》、《今日梦圆》分别获文化部新剧目奖和第四届“五个一工程”新剧目奖。马莉莉、陈瑜、华雯、陈甦萍、茅善玉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成为上海沪剧演出的中坚力量。
下期,小编将为大家重点介绍沪剧中的几位优秀演员,敬请期待!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