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过去几年我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建养协调不力、建后管理不足等问题。近来,我区通过建养一体、建管并重等体制机制创新,试图打破污水项目运营困局。
虽然天气炎热,但在亭林镇,由镇级层面委托的第三方工作人员正在对区水务部门移交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日常养护。不久,镇上新一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就将迎来建养一体的新机制。
“因为以前是建养分开,于是很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后续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亭林镇城建办工作人员说。原本,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由区水务部门负责建设,建好后移交镇级养护,建养分离不仅给养护方带来不便,对于建设方来说同样也是问题。区水利管理所副所长也表示:“因为我们以前建管分开,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诉求,而且工作机制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矛盾重重。”
为打破原来的运营困境,我区污水项目实施机制创新,建设养护“打包”交由镇级一家运营。建养一体以后,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高,因为建设之后是自己养护,所以一定会把质量放在前面。
除了建养分离,原来农村污水项目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为此,水务部门也将在监督管理方面做文章,制定了三个表格,逐家逐户去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即知即改。
农民是农村水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受益者。因此,新的管理体制积极吸纳村民参与监督,项目建设完成后,邀请村民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成为义务监督员。
除了村民参与,政府当然也不能成为“甩手掌柜”,一方面开展定期监督,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以促进建设养护单位积极履职。同时,区水利管理所计划建设一个平台来实时监控我区每个出水口的水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