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八一建军节,嘹亮的军歌令无数人心潮澎湃。跨越时间和空间,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祥和繁荣的时代,人民子弟兵始终是最可爱的人。
杨浦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官兵群众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的社区资源使杨浦成为双拥的热土。在杨浦,有许多退役军人,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退伍不褪色,离队不离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社区中热心助人,将阳光与关爱带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那里,用他们的正能量为军旗再添光彩。
永不退色的老兵
在志愿服务中展军人风采
钱东明是一名退役军人、老党员。虽已年近70,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如今,他还会经常回忆起1971年参军入伍时的情景,当年满怀一腔保家卫国的热情,服役于空军某高炮部队,四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砺了意志,更坚定了一颗为国为民,乐于奉献的心。退役后,钱东明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尽己所能为社区奉献力量,被人们称为“永不褪色的老兵”。
钱东明积极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热心社区工作和公益事业。作为四平路街道鞍山三村党总支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他从我做起,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作为一名社区治保平安消防志愿者,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排查安全隐患,宣传消防知识,为小区的平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钱东明还担任社区银发时政学习小组组长,阅读报纸和收看时政新闻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坚定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独居老人关爱员,钱东明时刻关心着社区的独居老人,他经常上门走访,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需求。老人家里如果需要小修小补,钱东明都会主动上门,积极解决困难。
几十年来,钱东明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荣耀和责任,虽然早已退役,但他经常说:“脱下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军人为民奉献的本色。”钱东明身上所折射出的,正是人民军队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优秀传统、高度的责任意识、为民的奉献精神。
当好小巷总理
把部队好作风带进社区
当过4年工程兵的洪义民,2009年当选延吉七村居委会主任,到社区工作后,洪义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三年计划。
楼道堆物不仅卫生问题堪忧,更埋下了安全隐患。这类情况,在每个老旧小区都存在,居民们早已习以为常。对此,洪义民的工作方法是:先贴出整治通知,希望居民主动将堆放在楼道内的物品搬走,如果在1个月期限内不自行处理,居委会将作出相应的处理。
通知张贴1个月后,洪义民开始落实清理工作。“我不怕居民来吵来闹,部队的作风就是这样,讲究纪律,诚信度高,不拖拉。说出来的话就要做到。”洪义民说。
如此雷厉风行的行动过后,楼道堆物的顽疾就此消失。如今的延吉七村,是杨浦区的民防示范点,除了楼道整洁,民防宣传栏、疏散通道等也都非常规范。
张贴小广告、乱设摊,是社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为此,洪义民也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有一次,我碰到一个乱贴小广告的青年,于是责令他把广告一张张地撕下来。”洪义民说。对于进入小区的推销人员,洪义民除了“堵”,也会做一些“疏”的工作。“网络运营公司要到社区推销宽带业务,我就建议他们把宣传资料贴在小区的宣传公告栏内;某公司想到居民信箱里塞广告单,我就建议他们制作废纸袋,挂在信箱下面,袋子上可以印制广告信息。”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上海。精彩平安的世博会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这其中就包括像洪义民这样的社区工作者。2010年4月的一天,洪义民吃完晚饭,按惯例参加义务治安巡逻。刚出门,就看见一名30多岁的男子手提塑料袋站在52号楼门前,见到洪义民便快速地闪躲开了。洪义民警觉起来,在暗处注视男子的一举一动。不一会儿,男子扎紧手中的塑料袋,推着自行车来到55号楼门前,和之前一样,见人就避开,无人时就站在铁门前,不知在干什么。
洪义民紧跟其后,男子又来到另一幢楼前停了下来,提上塑料袋站立在铁门前鬼鬼祟祟地来回转。这时,洪义民决定上前盘问一下。见男子正准备离开,洪义民快步上前一把拉住男子的自行车,正僵持之际,小区平安志愿者闻讯赶来,协助洪义民将陌生男子带到了居委会,并报了警。
延吉新村派出所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发现此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装有24张非法光碟。随后,民警又在其暂住处缴获了电脑、打印机、光盘、打印纸等大量制作设备和非法宣传品。
洪义民的高警惕性和责任感,让他获得了“世博安保先锋”的荣誉。对于荣誉和奖杯,洪义民很珍惜,“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点点成绩,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从助残员到志愿者
把阳光与爱带给他人
19岁参军入伍的张克平,参加了老山前线的战斗,在战场上负伤,失去了一条腿。立下过二等功荣誉,身上带着五级伤残的他,本该是接受帮助的对象,而他却从2007年开始做起了殷行路250弄居委会的助残员,他说:“不想当一个闲人。”
三十岁出头的小菲是一名智力残疾者,小时候父母将她送到农村寄养,2006年小菲回到父母身边。张克平得知小菲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告知小菲的母亲,像小菲这样的情况可以办理“重残无业”补贴。但碍于面子,小菲的母亲并不愿意为女儿办理。张克平苦口婆心地劝导:“你女儿的这种情况,国家是有政策的,把这些手续办好了,对她将来的生活是一个保障。”在张克平的劝说和帮助下,小菲的母亲带着女儿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做了鉴定,之后顺利地办妥了相关手续。
“这个女孩现在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补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张克平欣慰地说。
一位退休老人患了脑梗,行动不便,在张克平的帮助下,申请到了政府配发的轮椅等助残器械。另一位中风的居民,儿子在外工作,白天无人照顾,午饭常常只能以馒头充饥,张克平得知后,主动帮他买菜。
“做助残员要热心、耐心。”张克平这样总结,“什么情况可以享受国家政策,什么情况不符合政策,要耐心地解释给居民听。有些居民生活困难,但还没有达到享受政策的标准,这个时候尤其需要耐心解释。解释明白了,居民们也就理解了。”
在张克平担任助残员的几年间,他服务的残疾人从54名增加到了106名。按照规定,达到退休年龄后,张克平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接受过他帮助的人还总是惦记着他。
如今,不想当闲人的张克平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复馨社工师事务所的志愿者,探访那些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优抚对象。他和这些优抚对象特别谈得来,因为他本来也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与烈属结对
被赞扬比儿子还亲
两年前,伤残军人时维扬加入“关爱功臣”志愿者队伍,他与一对烈属老夫妻刘亚东、孙杏英结了对。刘亚东与孙杏英的大儿子刘贵彦是一名优秀的雷达技术员,在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场战役中英勇牺牲。年近六旬痛失爱子,夫妻二人悲痛不已。
自从结对后,每次有“关爱功臣”社区活动,时维扬都会接送老夫妻参加,不仅如此,他还总是将老人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放在心上。
在一次闲聊中,孙阿姨无意叹息道:“我和刘伯伯人老了,上厕所时手没地方扶,感到有点不方便。”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时维扬当场测量了卫生间的尺寸,找到合适的扶手后他联系了孙阿姨的女儿,告诉她相关的信息。不久,孙阿姨就用上了扶手。
时维扬还时常到老人家中探望。一次,他发现刘伯伯独自在家,便急着问:“刘伯伯,孙阿姨去哪里了,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刘伯伯担忧地回答:“你阿姨身体不舒服,到医院看病去了。”时维扬顿时着急起来,转身赶往医院,找到孙阿姨后又是挂号,又是排队拿药,就诊结束后又陪孙阿姨回家。直到孙阿姨躺下休息后,时维扬对刘伯伯说:“阿姨不舒服,晚饭我替你们去买馄饨,您放心好了。”
一天下午,时维扬上门看望二老,发现孙阿姨似睡非睡地躺在床上,无法说话和动弹,凭着经验以及对阿姨健康情况的了解,时维扬立即呼叫了救护车,并电话联系了他们的家人。孙阿姨被诊断为房颤引发大面积脑梗,经过手术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孙阿姨每每想到时维扬,就会说:“时维扬的关心让我们觉得就像儿子从未离开。”
退休不褪色
军休干部奉献不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军休干部,原长海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姚梅芳的毕生追求。多年来,她不但支持和谐军休家园的建设,而且积极投入援疆医疗行动,帮助当地医护人员革新服务理念,建立了较完善的护理教育制度,并获得“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个人”,上海市民政系统“优秀志愿者”、“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等荣誉称号。
姚梅芳从部队医院退休后,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想到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病患摆脱痛苦,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幸福。她认为,志愿活动对于自己来说很有意义,它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价值,只要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立足自己的能力所及,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去。
姚梅芳连续五年参加上海——新疆医疗援助“银铃行动”,带着上海同胞对维吾尔族同胞的深情厚意,带着精湛的业务能力远赴新疆,开展医疗援疆工作。在新疆,姚梅芳继续秉承了在长海医院的优秀医德作风,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主动、负责、尽职的态度,指导工作在医院的第一线。
援疆期间,姚梅芳做到了求诊随叫随到。由于医疗志愿者的到来,每天求诊人数成倍增长,工作量激增,姚梅芳常常忙得顾不上吃午饭。她说:“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自己再大的事情都是小事,病人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要赶到。”
姚梅芳在医疗查房中认真讲解,护理操作上手把手带教,管理上主动介绍科室管理经验,临床工作上悉心做好医疗服务,要想做好对当地医院护理人员的“传帮带”,就要先做好护士长们的思想工作,姚梅芳以此为工作重心,帮助3所当地医院提高护士长们的管理理念和水平,由此打造出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的护理团队。
例如在支援泽普县人民医院期间,姚梅芳组织全院护士长召开以“如何做好科室护理管理工作”为主题的讨论会。该院护士长们在讨论会上纷纷提出了自己在科室护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姚梅芳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便于当地医院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她还递交了《护理工作绩效考核的方案》,细化了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内容和分级,为当地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改革提供了参考。
第一次援疆,姚梅芳资助了两位喀什地区的学生,两位女孩都来自贫困家庭,一名考入当地一所师范大学,另一名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从那年开始,姚梅芳郑重承诺,资助两位大学生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第二次援疆,姚梅芳在新疆库尔勒,向当地贫困党员捐助2400元。新疆同胞在送别姚梅芳结束医疗支援任务回沪时,不舍地久久站在原地,挥手向这位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告别。
姚梅芳一次次地奔赴新疆,正是因为她强烈感受到在新疆地区她能做更多贡献,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即使回到上海,她心中依然记挂着新疆的同胞,常常电话解惑答疑,还购买医学材料,寄去新疆供当地医疗工作者参考学习,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要留下永不回沪的医疗队。”每次问到她新疆的银龄行动时,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关于银龄行动,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姚梅芳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传递了乐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和充满激情的正能量。当干休所邀请她讲述自己的事迹时,她说:“在这几年的银龄行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很有限,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其中,用最新的技术和好的经验为新疆同胞带去帮助。”
在“银龄行动”志愿者宣讲会上,姚梅芳慷慨激昂的陈述打动了许多军休干部,很多人当即表示愿意参加援疆医疗行动。会后,姚梅芳更加紧步伐,鼓舞更多的人加入到医疗队伍中来。由此,报名“银龄行动”的军休干部络绎不绝。
姚梅芳不但投入援疆医疗事业,还将援疆医疗行动的接力棒交到越来越多的军休干部手上,她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很多人,大家仿佛看到在她的身上有一个光环正在绚丽的绽放,慢慢的将光芒播撒和点亮着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