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负着"松江故事"在行走
2018-7-27 9:38:08发布96次查看
《松江人物》《松江闲游》《仓城摭录》《我在广富林等你》《松江历史文化研究》《松江报》……一切与松江有关的书籍报刊,他都一一细读;韩三房、秀野桥、葆素堂、雕花楼、大仓桥、跨塘桥……所有可能蕴藏松江故事的地方,他都一一探寻。读书行路说故事,自2009年定居松江以来,读书翻卷寻松江,走街串巷挖故事,深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长宁区司法局、静安寺社区、金山区机关等20处学校、社区、机关单位宣讲松江故事,自发组织“松江文化一日游”28次,而今,1954年出生的尹明华依然背负着“松江故事”在行走。
广览书报知松江
来到尹明华位于佘山镇纳米魔幻城小区的家中,记者惊异于受访者书桌上随意散放的报纸裁剪块。“这些都是我平素剪裁收集的松江故事。”这些年来,为了挖掘松江故事,讲好松江故事,尹明华养成了剪裁报纸的习惯,“每一期的‘茸城旧闻’我都不错过。”尹明华说,《松江报》是他了解松江的一扇窗。粗略估计,这些年他少说读了60多本和松江有关的书籍。
“凡是与松江有关的书,无论多贵我都要买。”2014年,尹明华与钟书阁(平高店)店长朱惠英订下了“口头之约”。两本约4厘米厚的《松江人物》售价580元,一向节俭的他不假思索就买回了家,陆逊、陆机、陆云、夏完淳、黄歇……古代松江人物不仅走进了他的视野,也走进了他的内心。
勤访街巷挖故事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除了在书中与松江古人对话外,尹明华还走街串巷挖掘松江故事。秀野桥、秀南桥、秀塘桥藏着古时松江三姐妹不要彩礼只要桥、造福乡亲的故事;松江但凡有石狮子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雄狮子抱球、雌狮子抱小狮子;天马山斜塔前有一株700多岁的银杏树……松江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尹明华的脚印。去年元宵,为了探寻《一里泾边挑荠菜》中提到的松江荠菜的鲜嫩,他竟误打误撞走进了作者钱明光的岳母的邻居家。
虽无蜀道“行路难”,却有松江出行艰。去年上半年,3个月内连摔两跤的事就发生在尹明华身上。“一次在泰晤士小镇附近,一次在辰山植物园附近,两次都是骑着电瓶车去探访松江故事,摔得鼻青脸肿,第二次直接骨折住进了医院。”回忆起摔伤事故,妻子余玉瑛至今心疼。尹明华却笑着说:“哪里是事故,这分明是故事嘛。”连摔两跤住院之后,在妻子的“软硬兼施”下,尹明华卖掉了陪伴他4年之久的“小电驴”。
松江故事用心讲
“松江是‘上海之根’,松江处处有故事,故事需要分享。”去年4月14日,尹明华站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台,从陆绩怀橘遗母到赵豫的《明日歌》,两个小时讲述了数十个松江古代名人小故事。面对台下日语系6个班级的140多名学生,他不但不紧张,反而激情澎湃:“很感动,能在大学校园里和年轻人分享松江故事。”
前年底,尹明华又萌生了义务组织“松江文化一日游”的想法。“我组织的第一批游客是长宁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们。”尹明华对第一次当“导游”印象深刻。“这个‘文化一日游’不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每到一处都有故事再现。”尹明华自豪地说,“‘十里中山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每次带队探访都有新鲜见闻和感受”。一年多来,他先后组织了28批各界人士前往中山路探寻松江文化、倾听松江故事。今年4月,为了讲清与葆素堂主人许嘉德有关的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他特地去了一趟当年的案发地余杭。
让尹明华惊喜的是,在分享松江故事的过程中,他还结识了不少渴望走近松江、了解松江,甚至是讲述松江故事的同道中人。公司白领刘影,退休好友沈小莺、谢音……如今,尹明华的松江故事“小作坊”影响力正逐步扩大,“松江文化一日游”已被纳入社区党日活动,钟书阁党建基地、方塔园文化廉政教育基地等都曾邀他去讲故事。更意外的是,不少旅游公司也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但都被他一一拒绝:“我是纯义务组织出游的,不接受任何商业性质的合作。”
提及未来,尹明华的眼睛在闪光:“余生我就干一件事,讲好松江故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