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看守所荣获"全国标兵看守所"称号
2018-7-26 13:02:32发布92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日前,崇明看守所荣获“全国标兵看守所”称号,这是目前由公安部颁发的看守所最高集体荣誉。崇明看守所是如何成为“标兵”的?在押人员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看守所民警又需要做哪些工作?带着好奇,记者日前走进了高墙内。
精细化管理:从没有鸡腿说起
高墙、电网、荷枪实弹的看守……提起看守所,普通人既畏惧又陌生。据介绍,看守所最基本的职责是羁押管理,这里的在押人员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余刑3个月以下的罪犯。在押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管理风险大,时刻考验着看守所的管理水平。
在以前,鸡腿、鸭腿是崇明看守所的常见菜,可后来却再也没有上过餐桌。原来,在一次安全大检查中,民警发现有一个在押人员将鸡腿骨掰断私藏起来,并时不时偷偷拿出来磨尖。一个骨头有成为伤人凶器的可能。为了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看守所当即决定将鸡腿和鸭腿从菜谱中剔除,取而代之的是鸡排和鸭块。
鸡腿的从有到无,只是崇明看守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看守所工作永远不会出现在聚光灯前,而是默默地将一个个这样的细节做好。”崇明看守所所长张建忠说道。崇明看守所监区制定了检查制度、谈话教育制度、监控巡视制度、家属会见制度、在押人员财物管理制度等10余项制度规范,用制度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在岗一分钟,警惕六十秒”,这是监区监控室墙壁上的标语,也是崇明看守所对于每个民警的要求。
无论是在收押厅还是提审室,都能看到两排整洁的铁皮柜子。看守所严格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禁本所民警和其他办案单位民警,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和通讯器材带入监区和提审区。对每位民警来说,进入监区,自觉将自己的物品放入柜子里已形成一种习惯。当然,记者也不被允许搞特殊,在进入监区采访前,乖乖地交出了手机等物品。
人性化教育:人人都是心理专家
“一看、二守、三送走”是老一代看守所民警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调侃,但在新时期,看守所承担了更多对在押人员思想教育的职责。崇明看守所数百名在押人员中,既有初次涉嫌犯罪的人员,也有多次涉罪入所的“老油条”,不少人在刚进来时,情绪很不稳定,出现过绝食、自残等行为。“不了解我们工作的人以为我们会打骂在押人员,其实我更像是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在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以后进行思想教育。”管教民警丁晓军说。看守所民警中,先后有3人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3人取得心理护理师资质。
因为小儿子吸毒和赌博,古稀之年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忍无可忍之下将小儿子杀死,刚进看守所时,他显得焦虑不安。丁晓军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张某谈心,他这才吐露心扉:原来,他在家藏了7万元钱,是打算给小孙女上学用的,如果这些钱给大儿子拿走了,那小孙女的学费就没有了着落。了解这一情况后,崇明看守所派民警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7万元钱并交由村委会代为管理,终于了了张某的一个心病。
随着生态岛建设的推进,崇明看守所收押了许多涉嫌电捕鱼、非法捕猎的犯罪嫌疑人。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看守所民警也会“区别对待”。有一类犯罪嫌疑人是上了年纪的普通农民,在进看守所时他们想不通:我就捞一碗鱼回家煮着吃,以前也是这么干的,怎么就犯罪了呢?对于这类人员,管教民警给他们讲最朴实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策好不好?”那没的说,他们个个竖起大拇指。“那生态建设就是习主席提出来的,你们怎么背地里用行动去破坏国家这么好的政策呢?”大家都低下了头,沉默不语。而对于那些多次“进宫”的职业捕猎者,管教民警向他们陈述了涉嫌非法捕捞需要面临的沉重代价,声音不怒自威。
通过成功的心理干预和思想教育,看守所成为打击犯罪的“第二战场”,深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协破刑事案件。同时,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羁押期间表现纳入酌定量刑情节综合考评办法》,在崇明看守所内积极改造的在押人员,已有多人在量刑时获得酌情从轻处罚。
崇明看守所的每个民警口袋里都备有一些薄荷糖,这已经成了崇明看守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与在押人员谈心时,民警会把糖拿出来给他们。一颗糖在高墙外算不上什么,但在高墙内,却一下子拉近了民警和在押人员的距离。误入歧途的人生很苦,一颗糖或许就能留住一个希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