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飞虹路绿地改造 被遗忘角落变身温情小公园
2018-7-26 9:04:44发布86次查看
夏夜的老居民区,总是与微风、蝉鸣相伴。位于杨浦飞虹路许昌路路口西北角的一片400多平方米绿地,葱郁的绿植覆盖下,镂空的铺地在夜色中透着点点微光,吸引了不少老居民和小情侣在此流连、小憩。人们不曾想到,过去这片区域曾是城市里被遗忘的一片失落空间。
一栏之隔,绿地失去公共性
改造后的公共绿地,经常有居民在这里活动。黄尖尖 摄
原来,这里是一片封闭的绿化,一块“禁止入内”的牌子、一排围栏,把草坪和道路隔开。“人进不去,里面杂草丛生,一些绿植长到了一人高,是一个墨绿色的阴暗角落。”设计师孙轶家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这片区域时的情景。
居民夏天在这里乘凉,务工人员在此休息,只能勉强坐在绿化的围栏边上。“城市中有很多公共绿地、草坪都是与人隔绝的,它们客观存在,却用篱笆、围栏等把人挡在外面,公共空间就此失去公共性。”
过去,围栏把人与绿化隔离开,人们只能坐在花园边上休息。
绿地到底应不应该打开?在实施改造前,设计团队做了一个周边居民的行为分析:在以绿地为中心的半径1公里范围内,选取了菜场、便利店、地铁站、公交站、邮局和银行这6种公共设施,计算居民到达这些目的地所经过的距离,结果发现距离大多超过800米。“500米到800米是人行走的舒适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就会疲劳,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居民,更需要停下来休息。”
以飞虹路绿地为基点的周边居民与便利店、菜场、地铁站、公交站、邮局、银行等设施的居民活动分析。
许昌路是区域内南北向的生活性通道,沿街界面以杂乱的小商业为主,缺少人停留休息的空间。绿地旁边的辽源新村是个老旧小区,小区内几乎没有公共空间。设计团队认为在这片区域里需要有一片公共休憩场所,而这片绿地就是现成的资源。
开放绿化,街角变温情小公园
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刚需设计类别,而但凡谈到绿地景观,人们便会下意识想到唯美柔和的曲线和繁复的绿化层次与花境。然而面对这样一片小小的绿化,如何来做文章?
“简洁和实用,是改造的目的。要创造出休闲空间,需打破成片绿地的格局。”设计团队首先对绿化进行切割,开辟出可行走的小径,让绿化变得可进入。绿地开放位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近在咫尺的小区居民的空间行为与心理感受。“所有开口的位置都和小区通道错开,如果这些空间正对居民区道路或门窗,里面的居民会觉得吵闹,居住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会下降。”
切割绿化,设置可进入开口,错开周边小区通道位置,创造休闲空间。
切割后的绿化空间,再进行形体的竖向拉伸和斜面分隔,铺设耐候锈板种植池,让规整的绿化带变成三角形的曲面。在这些曲面交错的地方,放置木座椅和竹子景观植物,成为行人休闲的节点。
从竖向拉伸绿化形体,形成简洁现代的三角形结构。
街角花园透视图。
原来杂乱的植物挪到后面变成绿篱墙,斜坡草坪上错落种植着女贞和紫鹃,两株晚樱枝繁叶茂,树下的紫鹃到六月便开出紫色的花,灰暗的绿地变成一个缤纷的小花园。
改造后的绿地。
晚上路经此处,还会获得一些惊喜。由于地块面积较小,不需要额外的照明设施,设计师便在耐候锈板上开出和绿化带形态相同的不规则三角形透光小孔。夜幕降临,锈板下方的灯光穿过小孔射出来。傍晚路过飞虹路绿地,经常有牵手而过的情侣、老人低首玩味这些灯光装置,让人倍感温馨。孙轶家说,设计有时不仅仅靠逻辑和理性,城市空间更需要趣味和情怀。
耐候锈板花池上的透光孔。
飞虹路绿地更新项目是杨浦区2017年5个社区微更新试点项目之一。据了解,今年杨浦推出了12个微更新项目,覆盖全区各街镇,将设计师团队和高校的专业力量引入社区,让城市的失落空间焕发新生。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