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垃圾分类全域化 让甘泉"轻"点再"清"点
2018-7-20 13:20:19发布88次查看
最近,家住甘泉路街道长富大厦的居民们欣喜地发现,小区里不仅增加了垃圾分类的巨幅宣传墙绘,就连平时肮脏的垃圾厢房也经过装修大变样:红、蓝、黑、棕四色垃圾桶,干净整洁地排列着,四色垃圾桶对应的墙上醒目地标识着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及投放示意图。改造好后的垃圾厢房,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还提升了功能。小区垃圾厢房华丽转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6年,甘泉路街道实现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两个全覆盖”,2018年,甘泉作为普陀区唯一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的街道,全域试点推行“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配合新模式,截止今年九月底,计划改造小区垃圾厢房30个,目前子长、合阳、汪家井长富大厦、周家巷甘泉一村等4个小区已完成改造并投入试运行。
强化宣传教育,人人知晓分类好
让人人知晓垃圾分类的理念和做法,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基础。甘泉路街道在宣传上狠下功夫,从思想上形成合力,推动垃圾分类有效进行。通过在小区垃圾厢房橱窗、小区出入口、楼组内等醒目地方张贴宣传海报,上门向居民赠送宣传品及宣传折页,在汪家井长富大厦、合阳、中星宜川花苑、子长等小区以墙绘等方式,大力开展全覆盖、全渗透的宣传。结合百姓小广场月月行活动,现场设摊办理“绿色账户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面向小区保洁员、党员、楼组长、垃圾分类积极分子等开展垃圾分类专题知识培训。组织居民参加“垃圾去哪儿了”外出参观活动,学习外区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截止6月1日,全街道绿色账户办卡户数已达3.7万户,办卡率83.25%。
创新减量模式,精细管理效率高
以前,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属于两套回收系统,在区绿容局的支持下,街道通过试点打造再生资源二类网点建设,着力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两网融合”就是把原有两个体系,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末端处置三个环节统筹规划,实现投放站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
目前街道已在子长、合阳、汪家井小区建成3个再生资源二类网点,不仅方便了居民分类投放、交售废品,更提升了收运队伍专业化水平——可回收物约定上门交投,即时结算,及时周到。
除了居民区,垃圾分类在单位运作的情况又如何?为积极响应上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甘泉路街道率先在街道办事处办公楼先行先试。通过在机关大厅、食堂等公共区域设置宣传海报、易拉宝等,大力宣传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甘泉绿化市容所对街道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垃圾分类知识专项培训,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项业务指导,并在食堂就餐高峰时期,安排志愿者现场指引垃圾分类投放。规范设施配置,研究分类容器摆放形式、摆放位置,同时,在分类容器上方对应张贴分类标识,引导分类投放。
引导居民自治,常态长效环境美
居民是实现垃圾分类的主体,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长效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子长小区作为普陀区首个“绿色账户”试点小区,垃圾分类项目已经开展了3年多。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充满生命力?答案正是有一帮热心的居民志愿者。
子长小区的党员志愿者在居委会引导支持下,从自我培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开始,然后进行上门宣传,到现在每天在垃圾房值班,把小区垃圾分类的工作步步推进完成。
一开始不少居民不理解,然而,志愿者们依然耐心地上门劝说,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甚至,面对乱扔垃圾的居民还耐心地帮他们进行分类。有时在炎热的夏天,面对发臭令人作呕的垃圾,志愿者也坚持帮居民进行处理。渐渐地,反对的居民慢慢接受了垃圾分类的做法,一些居民受到志愿者的影响,还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为了提高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志愿者们特意去学习了酵素制作,将瓜果皮从湿垃圾中分出来做成酵素,送给小区居民。既可以做有机洗手液,干净不伤手,也可做成肥料,在小区种花。
目前子长小区里1600余户居民近九成办理了垃圾分类的绿色账户,每到积分兑换的日子,居民们奔走相告,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子长居民自发自治的生活方式。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