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少科站暑期第二周的9个“互动式科普讲座”精彩亮相
2018-7-16 0:00:00发布103次查看
少科站的暑期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连续四周的互动式科普讲座进入第二周。7月10日—7月14日期间,共有9项精彩有趣的互动式科普讲座在少科站开讲,分别是《咬文嚼字动手破解——古汉语中的冷兵器》、《古诗词中的月相》、《晶体是怎样“炼”成的》、《仙王座与仙后座》、《玩衍纸、做贺卡》、《观云识天气——云与降水》、《七巧板里探几何》、《大熊座与小熊座》、《花之秘——花的形态与结构》。吸引了全区近300人次的学生和家长前来聆听。通过这些精彩有趣的互动式科普讲座学生们充分和老师互动,对于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7月10日上午,20余名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来到少科站,在王耀斌老师的《咬文嚼字动手破解——古汉语中的冷兵器》科普讲座中,一起寻找成语和诗词歌赋里出现的中国古代冷兵器,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讲座一开始,王耀斌老师就用电影《英雄》的片段将大家带回了万箭齐发、刀光剑影的古代沙场,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里面出现了多少种冷兵器?并引出了讲座的三个主题词——“刀光剑影”、“自相矛盾”、“杯弓蛇影”。这三个成语中出现的兵器名,每一个都在中国冷兵器序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许多诗词与典故中也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在王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一起经历了一场从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经典古籍中寻找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寻踪之旅”,沿着历史长河了解刀剑、矛盾、弓弩的发源、演变、特点和科学原理。讲座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了让学生和家长们可以一起动手参与的“打磨越王勾践剑”和“描绘双弧盾纹样”两个环节,让同学们“活学活用”而不止于“纸上谈兵”,现场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冷兵器微缩模型。
7月11日,今年暑期的第二场天文讲座《古诗词中的月相》开始了。在众多自然天体中,文人墨客最钟情的无疑是月亮。无论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还是月亮表面的特征,都能引发文人的遐想。此次讲座,陈宇新老师从《嫦娥》一诗开始,和同学们讨论了嫦娥这一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及一些由这个故事所产生在诗句中代替月亮的词汇。在诗海词山中,古代文人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从吴刚的神话可以引出丹桂、金桂用来表述月球,看着月亮上的阴影部分,想象出了月球上居住着金蟾和玉兔,留下了“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的美句。而“诗鬼”李贺的名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则引出讲座中同学们对月相知识的学习,陈宇新老师不仅和同学们解释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还带领同学一起推算了月相的出没规律,并用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启了探寻古诗词中的月相知识的大门。同学们利用新鲜学到的天文知识,解开了辛弃疾、欧阳修等著名文人诗词中的月相之谜。最后,陈宇新老师以诗词中的“明月”为题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了几篇名作。无论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亦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品味这些诗句的时候读者总是能读出作者一丝忧愁,陈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对古诗词中为什么“明月”总是和忧愁联系在一起的看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福不双至,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讲座内容既有天文知识的普及,又是传统文学的鉴赏,同学们收获满满。天文与人文结合,现代与传统相融,少科站的天文讲座就是那么有料!
那些晶莹透亮的工艺品是不是很吸引你,它们是不是晶体呢?晶体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结晶过程获得晶体?7月11日的科普讲座《晶体是怎样“炼”成的》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晶世界”。一进纳米实验室,同学们就被桌子上的结晶手工制品所吸引。科普讲座中,学生利用明矾、蛋壳等身边可获得的东西,运用冷却结晶的科学原理,亲手制作了“水晶洞”工艺品。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还了解了蒸发结晶等其它晶体析出的方法。讲座最后安排了“观察晶体微镜结构”的亲子活动,孩子可以与家长一起,看一看、画一画几种常见晶体在显微镜下的结构,从而对晶体具有的规则几何形状产生更直观的认知。
7月12日上午,同学和家长们冒着酷暑来到杨浦少科站参加“仙后座与仙王座”的讲座。虽然来听讲座的大部分同学以前都没接触过天文,对星座也了解的不多,但吴春辉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还是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讲座,同学们了解了星座的起源,学到了仙后座和仙王座中的恒星,知道了“造父变星”被发现的过程,还听到了关于这两个星座的西方神话和中国古代传说。在讲座中,同学们还积极地与老师互动,不仅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向老师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最后,吴老师还给每位同学准备了星图,引导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两个星座在图中标出来。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终于把仙后座与仙王座找了出来。听完讲座以后,有不少同学都说天文真有意思,希望以后能学到更多的天文知识。
7月11日上午,同学们冒着酷暑来到少科站分中心聆听《玩衍纸、做贺卡》讲座。在杜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奇思妙想,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衍纸新年贺卡,衍纸贺卡强调的是衍纸和纸电路巧妙结合的设计,再写上祝愿的话语,就能送出最温馨的祝福了!有火箭、金鱼、花朵,生日蛋糕等等,不但衍纸部分做的好看,还巧妙的设置了亮灯的部分。这里大多数同学从没有接触过纸电路,通过这次简单的制作初步了解了纸电路的基本原理,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次真正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意之旅!
7月12日下午,20多对小学生和家长来到少科站参加《观云识天气》讲座。观云是气象观测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就有日观天象、夜查星斗的习惯,小到明日的衣物增减,大到重要活动的举办,观云识天气让生活更方便。潘老师通过生活中烧开水、空调制冷等例子以及小视频等方式,将本次讲座中云的相关知识,如云是什么,云的形成、云与降水的关系,云的分类,有天气预兆的云都讲解清楚,解决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乌云会下雨,为什么有些云像棉花糖,为什么会下阵雨等问题,学生通过讲座,认识了积雨云、卷层云、高层云等有天气预兆的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云的成因,潘老师还准备了冰块、温水、火柴等材料,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云雾,大家都成功在烧杯中看中了袅袅烟雾。还有同学针对实验中的材料提出疑惑,表示回家自己也要准备材料,再做次人造云雾的实验。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多抬头看看云,还能预防颈椎病呢!
7月13日上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七巧板里探几何》讲座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区的十余位学生,大家兴致盎然,热闹非凡。七巧板不只是益智拼板玩具,也是艺术家设计创作的灵感,更是数学家深入研究的对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渊源,领略七巧板中的数学奥妙。同学们用一张a4纸折出一副七巧板,尝试拼出大小不同的四种正方形、四种三角形和四种平行四边形,又用一副七巧板拼出13种凸多边形,并用少科站自主研发的七巧板模板尺做记录……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思考、想象。讲座结束后,学生把自制七巧板和七巧板模板尺带回了家,继续探索七巧板中的几何奥秘。
7月13日,“大熊座与小熊座”天文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区13所学校二十多名同学前来参加。上课前,吴春辉老师首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星星是什么”、“白天能看见星星吗”、“星座是什么”、“谁命名了星座”等问题,通过提问与引导,使同学们对星座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老师介绍了大熊座和小熊座的主要亮星、关于星座的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传说。老师还教会了同学如何利用北斗七星去找北极星,学会了这个方法在夜晚再也不怕迷路啦。除此以外,同学们还学会了利用北斗七星去辨别四季。心细的同学发现,昨天晚上看到的北斗七星斗柄是朝南的,果然是夏天对应的方向。后,吴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星图,让同学们在图中寻找大熊座和小熊座。经过仔细的对比和寻找,同学们都成功找到了这两个星座。
7月14日上午,尽管烈日炎炎,来自杨浦区各小学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在少科站纳米实验室参与了“花之秘”科普讲座。在讲座中,秦老师、胡老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从花的作用、结构、类型和辨认,把同学们带进了科普花海。解剖月季、桔梗和向日葵,学生们一个个像植物学专家一样,研究着花朵每个结构的形态和区别,“原来向日葵以及许多菊花根本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大群花的集合体!”同学们恍然大悟,以后可以在同学间晒一把自己的学识。显微镜观察花粉形态是孩子们最爱的环节,花朵到雄蕊到花药到花粉,显微镜把他们带进了微观的世界,原来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花粉颗粒,表面还有这么奇特的网状结构;原来百合花和桔梗花的花粉大小和形态差别这么大。讲座接近尾声,同学和家长还久久不愿离去,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半小时讲座的知识,更是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品质。
杨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