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2018-7-18 0:00:00发布84次查看
7月17日下午,来自浦江书院的梵老师为爱心暑托班的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在讲解二十四节气之前,老师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人读书求学的书院和私塾。当时条件艰苦,人们仍然勤学不辍,现在同学们拥有便利的条件,更应该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接着,老师又将《弟子规》浓缩为九个字:“守规矩、长德行、生智慧”,教同学们要遵守原则和规矩,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回到正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介绍二十四节气,老师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由二十四个同学组成的班集体,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其中有八个课代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们分属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加起来一共二十四个节气。
说到二十四节气的意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一年中寒来暑往的更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反应温度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表示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表示一些特殊的物候和农事现象,指导农民因时制宜地耕种,获得更好更多的收成。
接下来,老师又详细讲述了每个节气和相应的习俗和农事。比如立春时古人会祭拜句芒神、吃五辛盘;到了雨水时,可以吃罐罐肉;惊蛰时要祭白虎;清明要扫墓、祭祖,也可以吃青团等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针,也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闵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