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转型 上海建工争当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
2018-7-18 10:26:40发布103次查看
图片说明:上海建工集团总裁卞家骏(左二)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7月18日报道:提到上海建工,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地标建筑”等词汇。然而,上海建工近年来正悄然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积极转型,努力成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建工如何塑造新的品牌内涵?7月17日在沪举办的“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中,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表示,作为改革先锋、创新先导的上海建工正以“专业、专注、专心、专家”的“四专精神”积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从“工程承包商”到“建筑服务商”
“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刷新中国高度,147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创出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记录,将‘梦幻世界’化为现实的上海迪士尼30多个单体建筑建,17万平方米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这些‘超级工程’的缔造者上海建工,不仅仅满足于建造精品工程,而是要引领行业潮流。”卞家骏说,未来上海建工将逐步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以成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为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三全”战略。
何谓“三全”战略?卞家骏介绍,“三全”指的是“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全国化发展,就是要打造上海建工总部在上海、市场在各地、管控在区域的市场布局、组织管理和资源配置体系。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就是要形成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实现战略协同。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就是要从“工程承包商”升级转型为“建筑服务商”。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建工已形成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材工业、房产开发、城市建设投资等五大事业群协同联动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通过发挥各事业群的特长,形成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围绕施工主业不断向前端、后端延伸产业链,涵盖了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整体开发、融资支持、总包管理、施工建造、系统集成、销售支持、物业管理、数据监测、运营维护、建筑更新等建筑全过程生命周期。
以装配式建筑为例,上海建工已拥有房产开发、设计咨询、科技研发、施工安装、构件生产、运营维护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建造体系,并于2017年被住建部认定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特别是由上海建工集投资、开发、设计、预制构件生产与建造为一体的上海周康航大型居住社区,作为全国最大规模预制装配式示范项目,生动彰显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转型进行时,“上海建工”这一名片正熠熠生辉。2017年,上海建工新签合同额2580.8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20.83亿元。经营规模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公布的“2017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位列第9位,在《财富》“2018年中国500强”中位列第61位。
从“高技能人才”到“大国工匠”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的施工承包模式开始向城市综合建造、设计施工一体化、互联网+建筑等新的商业模式转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在向绿色、环保、装配、工业化制造、bim技术等领域转变。
“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抓人力资源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卞家骏说,上海建工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坚持市场导向,通过人才管理创新,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激励制度,取得良好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建工还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视作集团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于2012年成立了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注于基地的专业设施设备建设和企业内工种的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共计培训技能人才15000人次。其中,高级工程安装钳工、高级工程机械修理工及高级起重机驾驶员培训鉴定1200人次,基地培养的高级起重机驾驶员在上海中心项目塔吊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机构基地网内申报了建筑电工、精细木工、bim建模、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施工(pc)等不同工种初级、中级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共计626人次。
叶可明、林元培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5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1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有5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人获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历经65载岁月的老国企正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培育更多“大国工匠”,通过不断自我革新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