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一套名为“小白”的机器人在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安装调试成功,上海专家与西藏医生通过这个“小白”实现了现场会诊。这也意味着首个中国儿科临床规范化实践基地有了“24小时在线”老师。
2017年,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教授牵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儿健康临床标准与规范化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旨在从国家层面不断推动中国妇幼群体健康管理与临床诊疗的标准与规范建设。今年7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该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为首个全国儿科临床规范化实践基地。“基地与以往的援藏医疗教学培训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联网医疗和教学培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副院长赵列宾表示,“小白”最大的功能不仅是开展远程医疗,还能真正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教学。小白的学名叫“airface”,是智能移动艾菲仕远程医疗机器人系统。
“我在上海的远程会诊中心,‘小白’在日喀则的病房,‘小白’直接与西藏的医生和患者接触,我不仅仅是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还有了‘如来掌’。”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张建医师说,2016年,他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重症科次桑医生成为了“朋友+战友”,“最近次桑收了一个11岁的极重度贫血患者,非常希望得到我的帮助。”
有了“小白”,张建对次桑的帮助变成了这样的:“小白,请你往前一点,让我看看病人的肤色。”张建人在上海,下达指令,远程会诊中心的大屏幕上,就见镜头慢慢接近患者,张建清楚地看到患儿的肤色、反应,还可以与患者及次桑直接对话。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会诊早已不新鲜。但“小白”的独特在于,其“千里眼”可以穿越万里,实现基于激光雷达及机器视觉技术的自主移动、跟随及避障功能;还能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交流及语音识别功能等。
“今后,‘小白’就是24小时在线‘老师’,也是日喀则的‘上海医生’。”赵列宾说,除了每周定期开展疑难复杂儿科疾病远程移动临床诊疗会诊以外,更承担着儿科医护专业人才进修培养以及儿科重症救治远程移动教学和培训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