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黄浦群文人一直在路上
2018-7-13 15:10:40发布81次查看
黄浦区文化馆606办公室里有一群可爱的群文工作者,每一年,他们根据城市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市民的生活状态,在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中孵化出多部易于传唱、易于推广、易于普及的优秀作品,孕育出群众文化舞台的多姿多彩。他们用“情”用“心”用“爱”,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题材创作引发共鸣
作为每年群文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赛事,虽然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在5月进行,但区文化馆创作策划部从前一年10月起就开始广泛宣传、精心组织、集思广益,争取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创作策划部负责人施小君看来,因为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规定评选对象只能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编排、辅导和演出的原创作品,因此剧本的好坏尤其重要。而展评展演设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对应由邹宁宁、康洁丽、李海艇和施小君四人负责牵头创作。
“越体现上海特色的作品越能令观众产生共鸣,越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已成为四人的共识。施小君表示,新人新作要聚焦现实生活,这样才更容易与观众对话,触碰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今年区文化馆报送的节目苏州弹词《异乡音缘》就是这样一部用吴侬软语说唱上海城市精神的作品。施小君介绍,《异乡音缘》改编自发生在嘉定“异乡人风采”活动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是一个专门由异乡人参加的类似‘达人秀’的比赛,当时有一对外来的双胞胎兄妹表演吹葫芦丝得了奖,甚至去北京鸟巢演出。”听过这个故事后,施小君以它为引子,倒叙了这对双胞胎如何在上海这座城市通过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的帮助实现价值、感受温暖、融入人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上海海纳百川,用真诚的态度接纳为上海付出的异乡人。最终这部作品获得了“优秀群文新作”奖。“这并不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但评委的反响特别好,因为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上海城市精神,就像台词说的那样——上海文化滋润着我们一路成长,是上海精神让我们融入了上海。”施小君补充道。
但并非所有剧本创作都一帆风顺。去年报送的小品《门的故事》由李海艇担任编剧,在他看来,门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但每个人如何开关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的人开门总是扶一下给后人让路;有的人轻开轻关,生怕惊扰邻居;而有的人开门自顾自,从不看后面是否有人……小品讲述了在某小区围绕着如何开门演绎的一场发人深省的故事。这部以小见大的作品自创作之初就被看好,最终顺利地获得“优秀群文新作”奖。今年李海艇沿袭了去年的创作,以窗为主题。施小君告诉记者:“可能是去年太过顺利,《窗的故事》初稿一出来大家就觉得不行,一稿一稿地创作,反复修改,最终成稿的作品与去年反应社会现象的作品大相径庭,反而是一个有爱感人的故事。”
演员选角屡遭碰壁
剧本创作完成后,创作策划部便将选择演员的工作提上日程,其中曲艺节目上海说唱《话中情》却是屡屡碰壁。施小君表示,在《话中情》创作同时她心中已经有一位合适的人选。“他本身也是群文系统的一员,我们合作过很多次,彼此熟悉。可惜在剧本快创作完成的时候他因为身体原因而拒绝了我们。”这让施小君措手不及,她立刻与编剧导演重新沟通剧本,《话中情》通过一位中德混血儿马克和他的上海外婆之间关于语言的一段情感故事,讲述了一个充盈着满满爱意的中国故事。因为故事的特殊性,施小君甚至想到邀请外国演员。通过周围人推荐,她听说了一位音乐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然而兜兜转转了快2个月还是没有找到人。
直到今年3月,施小君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小朋友。“这个孩子很聪明,不仅主持画画唱歌跳舞快板样样精通,在学校还担任班干部。听说她3岁就开始学上海故事了,当我们确定她来表演后,放学后她的专业老师就对她进行一对一练习。”因为小朋友只有12岁,编剧还将主人公由原先的18岁男孩改成16岁女孩。“小朋友在比赛当天毫不怯场,因为上海说唱没有乐队,所以她独自在舞台上表演了12分钟。”施小君对于小演员的夸奖溢于言表。最终《话中情》获得了“优秀群文新作”奖。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小孩子下了舞台后问我明年的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会不会再找她来,说明她是真正热爱这个舞台,很高兴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好苗子,这也是群文工作发展的初衷之一。”施小君告诉记者。
包办台前幕后
从与每一位合作演员签订的合同,到苏州弹词表演的字幕,每年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从准备工作到舞台创作,均由创作策划部的7人包办。
作为创作策划部的负责人,施小君是现场总调度。她很庆幸,这是一个团结的队伍,人人都是全能,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所有舞台道具都由创作策划部亲自准备,就连评弹表演舞台上的桌椅也是创作策划部亲自搬上舞台,椅子上的椅披如何打结也是前一天在馆里排练好的。“这一点有别于其他一些区县让专业团队操办的做法,也让我们更像一个大家庭。”
舞蹈节目对于舞者的服装要求很高,临比赛前施小君收到一条微信,原来是群舞《石库门的那一盏灯》中的一位女舞者高跟鞋坏了。因为施小君被称为“百宝箱”,所以大家赶忙向她求助,“每次演出我都会预备两双鞋,可惜尺码不符,最后大家借了胶水把鞋跟粘好。”群舞《老克勒》以舞蹈的形式彰显上世纪40-60年代这群保持绅士风度、乐于接受新时代新事物的男性,因此14名男舞者都戴礼帽穿西服。康洁丽回忆:“因为老克勒的西裤用格子尼面料制作,但是这种面料没有弹性,所以带妆彩排的时候很多舞者把裤子跳坏了,大家又聚在一起缝缝补补,没人喊苦喊累。”
5月25日,施小君在朋友圈写道:“为创作策划部点赞!每年5月都把你们累得一个个倒下,再一个个爬起来,都是好孩子,感恩有你们。”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