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下半年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近日召开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抓好“证照分离”改革,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8.5个工作日。此外,还将全面加强反垄断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关反垄断指南。
今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持续活跃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亿大关,达到1.03亿户。其中新设市场主体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新设企业327.4万户,同比增长12.5%。上半年,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
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创新药、临床急需药品和进口药品上市速度显著加快,九价宫颈癌疫苗等七个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境外新药上市。目前待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高峰时的2.2万件降至3200件以内。知识产权注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上半年,商标注册申请358.6万件,同比增长57.5%。反垄断执法不断加强,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全链条反垄断监管,上半年共审查经营者集中案件218件,同比增长40%。
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依然突出,行政审批事项和时间有待进一步压减;“双随机”监管、信用监管还没有落实到位;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面临较大挑战;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失信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基层执法力量和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更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年底前实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个工作日。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通过“照后减证”,实现“减证便民”。
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还表示,下半年还将强化反垄断执法。以反垄断执法机构整合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机制,查处重大典型的垄断案件。开展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滥收费用、强迫交易、搭售商品、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强化经营者集中全链条反垄断监管。全面加强反垄断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关反垄断指南。
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水平加速提升
《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为218.3(以2010年为100),比上年增长9.0%,保持较高增速。在世界上40个科技资源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较大的国家中,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排名从2012年的第19位提升至2016年的第10位。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知识产权强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创造指数由2010年的100提高到2017年的216.5。2017年各类主要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相比2016年,创造效率各项指标提升幅度也较为明显。
作为《报告》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我国专利质量近年来稳步提升。2017年,全国专利维持率达到60.0%,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达到6.2年,较2016年提高0.3年。但从数量、质量与效率3个二级指标对知识产权创造这个一级指标的贡献度来看,我国知识产权质量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于数量和效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未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还应进一步向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倾斜。
《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水平稳中有升,保护指数达232.9,比上年提高16.3个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全面从严大保护的格局初步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该指数在2012年后超过200,代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2013年至2017年,保护发展指数整体表现为平稳上升的态势。
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为6.7万件,商标行政执法办案量为3.01万件;海关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1.91万批次,涉及侵权货物4094万余件。
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机构、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以及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快速提高,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环境发展水平进步明显,环境指数为241.2,较上年提高24.4个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在我们选取的40个国家样本中,我国知识产权环境指数排在第29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知识产权环境仍然是制约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敬畏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部门: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减至45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近日日发布《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此次修订后,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由2017年版95条措施减至2018年版45条措施。
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负面清单开放措施基础上,在更多领域试点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农业领域,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外资股比由不超过49%放宽至不超过66%。采矿领域,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取消禁止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与核燃料生产的规定。文化领域,取消演出经纪机构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文艺表演团体由禁止投资放宽至中方控股。增值电信领域,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原有28.8平方公里区域试点的开放措施推广到所有自由贸易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修订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方面继续先行先试,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更大范围扩大开放、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自7月30日起施行,适用于所有自由贸易试验区。
工信部部署“三品”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安排
工信部办公厅近日印发《2018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工作安排提出,指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编制发布2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轻工)》,组织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评选发布2018年纺织十大类创新产品,积极引导消费。培育一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水平。
《工作安排》还提出,指导地方培育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新增10个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支持部分地方和行业传承发展一批民族特色工艺品和传统特色食品。引导企业推出一批营养与健康食品、智能节能消费品和冰雪运动产品。支持医药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升仿制药质量水平。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鼓励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品制造业企业实施“三品”战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和示范城市交流活动。完成《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期评估,继续推动指南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