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枫泾的西南面有一座“边城”,她深深的印记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有人打趣的称她为上海第一滩,而她的名字——潮泥滩,给人留下太多的乡愁与故事……
潮泥滩古名新桥堰,别名泥滩头,成镇已有百余年历史,东半镇属浙江省嘉善县管辖,西半镇为上海枫泾镇治理。
清光绪末年(1908年),末科武秀才徐小斋,在潮泥滩先后建造5间平房,11间楼房出租给他人开店,逐渐成小集镇。
1921年前后是潮泥滩镇最兴旺时期,有常住100多户,人口约500人,街长250米,上下街店铺林立,日夜兼市。
当时有菜馆8家、酒店4家、绸布店2家、药店4家、杂货店1家、寿材(棺材)店3家、米行2家、石灰行1家,还有许多小贩摊,镇上有戏院、书场、私塾各1家,一到夜晚,各店铺挂上汽油灯,亮如白昼;河边桅灯点点如星。
镇上还有土布厂、茧厂、米厂等,2家米厂均有25匹马力的电动机加工大米,供应上海,松江等大中城市。镇上有客运码头1个,航线自嘉善至新埭、朱泾至嘉善、新埭至枫泾、枫泾至平湖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潮泥滩镇惨遭日军烧杀抢掠,致使商市冷落萧条,米厂、茧厂、药铺相继倒闲,经济处于瘫痪。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
1949—1957年曾为枫泾区菖梧乡乡政府所在地,之后,集市又趋兴旺。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紧缺,当时潮泥滩集镇相当于浙沪边上的“香港”,可见当时的繁荣,这里一度有饭店、茶馆、日用杂品门市部、农业生产资料商店、潮泥滩农肥部、代购代销店、粮管所、食品站、肉庄、药店、小学、供销社、轮船码头。
茧厂旧址
茧厂码头旧照
潮泥滩小学旧址
供销社旧址
一座小石桥把浙江与上海一隔为二,潮泥滩的东横头,归嘉善管,西横头,归上海管。
界河桥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地区经济中心集中建制镇区,不少居民迁居于外,至2014年,潮泥滩尚有菜摊、肉摊等店铺及一些小企业,亦有枫泾至潮泥滩的二路公交车。
部分留存的老建筑
原枫泾二路停靠车站
这时光里的零零碎碎,是否勾起了你满满的记忆……
80、90年代潮泥滩全貌
潮泥滩铁塔
氨水站旧址
代销店旧址
粮管所旧址
粮管所码头旧照
红旗大队的喇叭
随着枫泾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潮泥滩所在团新村,已被例入“美丽乡村建设”名单,潮泥滩—新义片区则以“米香/庙会/禅修”等乡村民俗文化为展示主题,潮泥滩作为传统村落和小集镇文化的传承必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团新村美丽乡村建设一角
团新村窑厂将于年底关停
团新村“白墙黑瓦”民居
史料来源:枫泾文史研究会钟守云
文中地图及潮泥滩全貌图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