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今晚》11月27日报道,把旧改作为头等大事的黄浦区,至今仍有二级以下旧里约100万平方米,7.8万户居民还在使用马桶,面对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黄浦区委书记、区长杲云27日在做客上广《市民与社会》“对话区委书记”节目时,与居民代表们面对面交流,讨论了正在进行中的黄浦老旧房屋改造的n种模式。
作为全市危旧房屋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旧改是黄浦区绕不开的民生痛点,即使在人声鼎沸的豫园、繁华时尚的新天地,或许拐一个弯,就是成片的二级以下旧里。杲云说:“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老城厢的旧区改造。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财力下,让群众尽早地改善居住环境,这个骨头我们必须要啃掉,要攻克掉。”在进一步推进旧改过程中,也许全方位的征收动迁还要再等等,但居民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不能缓、不能等。今年以来,借助不同的改造模式,许多地方正在慢慢改变。
第一种模式是在五违四必专项整治中把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与拆违并举,居民代表说,拆违不再是冷冰冰的,有温度,人性化。一位居民代表说:“我是来自于老西门街道的,我家的违章搭建主要是用作卫生间和厨房间,他们没有先拆除,而是先把里面做完以后,才把外面拆除,在粉刷味道很重的那段时间里,安排我去旅馆住了2天,我感觉非常人性化。”杲云表示老城厢区域大多属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既要保护好有故事的房子,更要把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好。杲云说:“一个是旧区改造,第二个是环境的综合治理,我们老城厢这个地方可能有不少将来都要保留、保护的,但是老百姓的基本居住,我们还是要解决的,有些卫生设施包括厨房是违章建筑,要把它拆掉,同时也要把居民安置好。”
第二种模式是石库门里弄的微改造、微更新。一位居民代表说:“我是南京东路街道贵州小区的居民,我们小区是20年代的老石库门,原来我们的厕所看上去不雅观,垃圾桶放的地方也很脏,微更新之后,我们的厕所墙面远看像是咖啡馆,看上去美观了,居民也舒服。”杲云说,里弄房子对许多老上海人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儿时记忆,黄浦区正尝试通过城市微更新既吸引年轻一代常来常往,也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能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满足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需求。杲云说:“通过微更新能够融入一些创意元素,比如一些废弃的房子,通过改造以后变成很温馨的客厅、书屋,目前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尤其在苏州河沿线做了一些改造,希望挖掘出来以后能够成为大家休闲的街区。”
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不仅是老旧房屋的改善,还包括周边环境的整治。杲云透露,黄浦区正对北京东路沿线设计规划方案,这条全市闻名的五金机电一条街今后要力争形成文化创意、创新创造、人工智能、新金融等领域的集聚地。杲云说:“90年代的时候有个科技京城,是上海科技创新的品牌,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好的科技创新积淀。接下来我们想在科创方面引入一些人工智能、互联网+,和一些新的技术,在这个地方进行一些研发、展示、交易、互动,我们希望整个北京路向文创、科创方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