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8日,当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上海郊区第一个亿元乡,马陆迈开经济腾飞新步伐》为题,报道了1983年和1984年马陆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061亿元和1.08亿元,1984年实现利税1400多万元的消息。
谈起这段历史,张彪是最有资格讲述其中故事的老人之一。今年90岁的他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先后担任过马陆的党政负责人,进入90年代,他成为嘉定第一个私营经济城——上海希望经济城的董事长、总经理。
改革开放40年,张彪见证了马陆、嘉定乃至整个上海私营经济的发展。
人物档案
张彪,嘉定南翔人,194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黄渡师范,后担任嘉定县封浜中心小学教员、校长。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张彪先后担任马陆乡、马陆公社的党政负责人,是马陆经济腾飞的亲历者。1990年,张彪退休后被聘为马陆乡顾问。1993年开始,他参与筹建嘉定第一个私营经济城——希望城,先后任上海希望经济城董事长、总经理、名誉董事长等职。
忍住小批评迎来大表扬
能成为全国首个“亿元乡”,建成嘉定第一家私营经济城,源于马陆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几次“特例”。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市对社办工厂进行整顿,市郊公社的工厂企业绝大部分关闭,而马陆、徐行两地,因为是向外宾开放的窗口,工厂得以保留。马陆人想,既然社办工业没有关闭,就趁机做大一些。于是,马陆办起了五金加工、玩具等一批小型工厂,闷声不响地发展着工业。到70年代,当不少国有企业停产闹革命时,马陆却“不务正业”,办起了电珠厂、化工厂等企业。
为此,马陆工业被批判为“冲击农业”,但是马陆人没有理会这些批评,因为对“地少人多”的马陆来说,工业基础的保留对于农民没有坏处。这些工业基础为八十年代初马陆能够快速发展、总产值过亿元提供了重要基础。“不能大鸣大放地发展,那就偷偷干。”在张彪看来,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发展道路没有错,不要怕,忍住小批评,才能迎来大发展、大表扬。
墙上刷满自己的名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马陆“亿元乡”的光芒有些黯淡了。随着广东和沿海诸多省份改革开放大步向前,上海市郊的乡镇企业、联营企业走入“高负债、低产出、低效益”的困境。
“该往何处走?”——这是摆在马陆人眼前的问题。这时,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吹拂上海大地,也让张彪认识到:要发展,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
1992年,已经“解甲归田”的张彪去青浦富民经济区考察,那是刚刚在全市成立的第一家以私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小区。张彪回来向时任马陆乡党委书记的姚顺兴汇报:“私营经济城是一个好模式,马陆也可以试一试。”两人一拍即合。
话说了出去,可议论声不断。姚顺兴和张彪没有理会议论声,马陆开始了私营经济城的创业期,虽然艰苦,但充满了希望——这大概也是希望经济城名字的来源。
启动资金只有50万元,“我们只能紧巴着过。”张彪说,没钱发工资,初创期的几名员工,只能拿原单位的工资;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员工就在合作社的三楼办公,连个电风扇也没有;没有食堂,大家就吃泡面;没钱上报纸做广告,我们就花3万元请人在上海近郊刷起了墙体广告——要是在今天,这些广告大概要被城管直接“铲除”的。“那时候,不少国道、省道两侧的墙体上都有希望经济城的广告,上面都刷着我的名字。”张彪笑着说。
效果很显著,当年,希望经济城就迎来了80多家企业入驻。5年后,希望城接纳了各类私营企业2630家,累计注册资本2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有54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17户,在当时上海80余个私营开发区中,希望城夺得了三个第一:园区建设规模最大,户均注册资本最多,户均纳税最高。
一切为了私营企业的发展
199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视察马陆。乡党委书记姚顺兴向他汇报,计划在马陆建一个私营经济小区,取名希望城。吴邦国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并当场挥毫题写“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
当时,吴邦国同志正要写下“私营”二字时,有随行人员说,“私营”二字就不要写了罢。吴邦国同志提着笔顿了一下,说:“私营二字不写没特色。”他毅然写下了“私营”二字。
“当时,根本没有创业这个概念,很多人‘谈私变色’,私营业主也被一部分人瞧不起,很多人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单干。”因此,在张彪看来,扭转人们对于“私营”这两个字的观念,跳出计划经济这个惯性思维,是更重要、更关键的一步。
张彪他们一方面加快园区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实行“一门式”、“一条龙”服务,设立“招商办公室”,他们的理念是:“一切为了私营企业的发展。”那时,私营业主办理相关证照,要跑十多家单位,在希望城,他们只要带着材料来,工作人员会代为办理,证照很快就能办下来。
张彪回忆起一件往事:有一次,一位业主派司机来拿办理下来的相关证照,他到现场后惊讶地说:没想到你们服务这么好,这么快就办好证照了!不久,这位司机的子女也来到希望城注册了企业。“只有我们做招商的,先服务好私营业主,帮助他们发展企业,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转变大家的观念。”张彪如是说。
耕耘在希望的沃土上
从一张白纸到一张画满内容的图画,希望城在规划上敢于创新:厂房标准化,不允许临时拼凑搭建;希望大道宽25米,窄一点都不行;一台台电脑搬上来,所有财务和规章实现电子化管理。
正是这样,希望私营经济城势头渐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东方希望集团,成为首先垂青希望城的企业。企业投产当年就赢得了1000多万元的销售产值,1994年达到了2700多万元,这样一来,张彪的干劲更足了,外面的闲话也少了。在希望集团之后,诸多知名民营企业在经济城成长,包括用友软件、新世纪创业集团、瑞华房地产等等,1997年,希望城上交税额就超过1亿元。
与此同时,马陆也紧紧抓住了吸引外资的机遇,在1993年至1994年间,建造了20万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共引进外资投资项目69个、合同外资1.3亿美元,占整个嘉定引进外资总额的23%。到1998年底,马陆镇已有三资企业200余家,投资总额5亿多美元。
“我就是胆子大,但我的胆子根植于马陆人一以贯之的先试先行、勇往直前之中。”张彪认为,任何生产关系都会老化,一定会出现新的经济关系,因此,必须跟上时代潮流,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抓住更多先机。
如今,90岁的张彪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也关心马陆的发展。“我每天都要看十多份报纸和杂志,也知道嘉定新城的建设规划。马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希望马陆和希望城一如既往,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上继续耕耘,走在时代最前列。”张彪如是说。
希望城,也正如张彪所希望的,正在转型发展的路上高歌猛进。“今年是希望城成立25周年,我们已经制定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将打造大金融、大健康、大制造三个产业。未来,在远香湖畔,我们将打造自己的金融谷;葡萄园里将规划中医药种植基地;马东地区将淘汰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腾笼换鸟,引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希望城总经理徐贤杰向记者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