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旭卉/文 肖鸣亮/摄)今年是彭浦新村建村60周年。历经风雨,这一工人新村在一个甲子中历经沧桑巨变,浓缩了时代变迁。7月2日,由彭浦新村街道主办的“砥砺前行六十载,引领彭浦新跨越”主题论坛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召开,论坛回顾了彭浦新村建村60年来的社区发展,聚焦新村的未来规划,以彭浦新村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作为主线,相互贯穿。
此次论坛由东方卫视首席主播、新闻评论员骆新主持。论坛首先播放了《美丽新家园 幸福彭浦人》彭浦新村建村60周年宣传片,展现了彭浦新村“新静安北亮点”的美丽宜居风貌,以及居民们生活幸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据悉,彭浦新村的土地早先是上海北郊的一片田野。上世纪50年代,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走马塘以南的原彭浦乡地区,并在此建起了彭浦工业区。彭浦工业区曾拥有“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而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曾经住进彭浦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这些工人都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本次活动的嘉宾、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曾是原闸北区的一所中学教师,家访学生时曾到彭浦新村。他回忆道:“当时4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在汶水路,要再换唯一的95路公交车才能到彭浦新村,不过我也想看看劳动模范住的房子究竟是怎样的,因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房子。”
作为上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新村,彭浦新村至今接待过40多个国家共630批外宾的参观访问,曾是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然而岁月变迁,如今的彭浦新村面临着房屋逐渐老旧、居民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等问题。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发扬工人精神?小区改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一系列新命题摆在了彭浦新村街道的面前。为此,彭浦新村街道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原闸北区档案局副局长胡伟祖、社邻家景观设计师蒲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何海兵,从城市文化、社区微更新、基层党建等不同角度切入,对彭浦新村的管理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彭浦新村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发展规划意向白皮书》,通过科学、系统、多维度的调研方法,找寻社区“服务盲区”和“需更新设施的需求”,并结合依托居民出行轨迹研究而形成的“设施圈”理念,对彭浦新村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的初期(三年)愿景进行描述,回应和引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